武宗,不管是唐武宗李炎、元武宗海山,明武宗朱厚照,這仨都有一個共同點——人亡政息。
唐武宗會昌中興,結果他叔叔李忱上位後全麵停止他的一切政策。
元武宗也搞改革,死後讓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停了。
至於明武宗,除了應昌大捷實在難辨外,基本讓寫成黑炭了。
說回正題,海山上位後,接受的是他叔叔鐵穆耳留下的一個看似很強大,其實病得不輕的王朝。
漢法、回回法還在爭鬥,國庫空空,耗子都不樂意來,經濟在持續崩潰,官場貪汙腐敗問題嚴重得可怕……
海山:……叔,你這些年過得還好嗎?我反正要過得不好了!
海山的改革很怪,明明國庫已經空空如也,但他一上位卻大肆封賞百官、宗親,如果是有目的性的鞏固統治也就罷了,偏偏不是,隻是一種……愛好。
然後是改革貨幣,頒行新寶鈔的同時,明確宣布以前的寶鈔貶值了,想兌換可以,以前的寶鈔貶值一倍。
當然,這些寶鈔雖然是朝廷印發的,但朝廷現在不想負責,誰手上有那些寶鈔,就自個兒承擔寶鈔貶值的後果。
簡而言之,海山把朝廷的爛賬平攤到百姓頭上了,這麼做短時間內是可以改善一下經濟的,因為人口足夠多,一人承擔一些足以解決。
但是,封建社會嘛,都知道,上頭的問題通常都會經過層層累積,最後全部攤派到最底層的百姓頭上,也就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所以這政策,看似在救經濟,實則是在挖國家根基,犧牲長遠的利益,換取一時的安定。
這麼做的後果就是……後代必須出一個狠人,能解決這個問題,不然就是滾雪球,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直到爆炸,然後……大元跟世界說拜拜。
顯而易見的是,武宗之後並沒有出現一個狠人,隻有爭強好勝的莽夫。
其次是鑄造銅錢,以信譽穩定的金屬貨幣平抑寶鈔帶來的貨幣波動,即大元通寶、至大通寶。
同時,擴大漕運,用充足的物資壓下沸騰的物價。
忽必烈不是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嗎?由海路從江南運輸糧食、物資到達大都,比陸路運輸成本要低上大半。
咦?記得有人說楊廣開鑿大運河,利在千秋,所以他是兆古一帝。
那麼問題來了,忽必烈也開鑿大運河,所以他是多久一帝?千古?萬古?太古?遠古?(\\u0027◇\\u0027`)
說回正題!
北方從唐朝開始,已然漸漸不能滿足朝廷對物資的需求,於是南方被二次開發,第一次是晉朝南渡嘛。
但最重要的一次卻是宋朝南渡,帶去更先進的生產技術,大力開發利用南方,不是有句話叫:蘇常熟,天下足!
顯然,從宋朝開始,南方經濟已經漸漸超越北方。
為什麼聊這個呢?因為元朝,他是蒙古入主中原,那些元朝貴族,天然喜歡農耕文明,更喜歡圈地養馬。
所以,元朝時北方經濟遠遠落後於北方,海山想要平抑沸騰的物價,隻能從南方運糧。
問題來了,元朝對於南人,一直是持一種歧視的態度,對於南方,他們一向是以掠奪為主,什麼發展,什麼細水長流,他們不考慮,隻有掠奪。
因此,在北方經濟因為海運漸漸好轉的同時,帶來的是南方經濟的崩壞,所謂拆東牆補西牆。
並且,元朝不僅用南方經濟填補北方經濟,就連草原,也就是漠北、漠南一帶都是靠南方經濟養著。
所以,元末那幫人為啥集中在南方?一個是因為元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在北,北方相對穩定,一個是,南方實在是被掠奪得太狠了。
好比北方是個瘦子,南方是個胖子,胖子虛胖,瘦子隻是看著瘦,有一天,瘦子打倒了胖子,然後持續吸血,於是,胖子倒下了,但他的身體裏麵卻養出了幾隻凶惡的蠱蟲,這就是元末了。
扯遠了,海山的改革,基本就是以犧牲長遠利益來換取短暫安定,所以,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上位後才會立刻叫停他的所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