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前文!
公元655年,安定公主死後一年後,王皇後被廢,當然,兩件事其實並無直接關係。
因為一般認為,李治廢王皇後主要是為了皇權穩固,外加打擊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大臣勢力。
說得更高尚一些就是打擊門閥世家的勢力,而這些通通跟安定公主的死扯不上太大關係。
說回正題,這一年,中書舍人李義府第一個支持李治廢王立武,得到李治、武曌重賞。
見此,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也紛紛支持立武則天為後,更重要的是,英國公李績表態說: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
這一句話不足為道,但說這話的人份量那真不是一般的重,李治廢王立武的圖謀一下子由國事轉為家事,變得非常有利。
於是,公元655年10月13日,李治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後、蕭淑妃廢為庶人。
又七天後,下詔立武曌為皇後,同時將最為反對武曌當皇後的宰相褚遂良外貶地方為官。
之後,公元659年,李治、武曌聯手將長孫無忌、於誌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
李治借此加強了皇權,一掃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門閥世家受此打擊再不能左右朝局。
有句話叫拔出蘿卜帶出泥,長孫無忌等人一倒,受牽連者無數,無論對哪方勢力來說都是元氣大傷。
當然,這一年的勝利隻屬於李治,至於武曌,李治身體沒出狀況前她手中的權力非常有限。
但不急,時機馬上出現!
公元660年,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朝政,於是讓武曌代理。
代理朝政?武曌很滿意,畢竟能代理,沒說不能取代,反正都是代嘛,轉正多好!
矛盾出現了,李治隻是病了,不是死了,他能允許武曌趁機獲得些許特權,但不能忍受權力從他手中緩緩流失。
廢後的事,有一就有二,李治做得了一次,就能做第二次!
嗯,武曌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她搶先一步下手了,趕在上官儀起草的廢後詔書下達前,攔截成功。
看到武曌的身影出現的那一刻,李治很清楚,廢後這件事搞不了第二次了,武曌終究不同於王皇後。
王皇後能依仗的,是家世,是門閥集團對她的支持,武曌的依仗是她提拔起來的庶族地主階級以及李義府、許敬宗這些大臣所代表的政治力量。
看似前者的力量更強,但王皇後並沒有那個能力整合,武曌不同,背後的力量雖然弱些,但她的個人能力足以彌補這層差距,乃至於更強。
李治不是動不了她,而是動了她之後,自身也要傷筋動骨,思來想去,這買賣不劃算,算了,不動了!
李治說不動就不動了,但上官儀就慘了,直接成了背鍋俠,除了孫女上官婉兒,其餘族人全讓武曌一鍋端了!
同時,借著這件事,武曌成功拿到參政權,李治臨朝議事,她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
時間來到公元665年,這一年,李治封禪泰山,嗯,武曌勸的,目的大概是增加自身的影響力。
對於非掌權者,而是奪權者的武曌來說,在天下人麵前多露露臉總是好過隱於幕後的。
公元674年,這一年,李治稱天皇,武曌稱太後,二聖臨朝,武曌的權力再次得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