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說的,因為楊廣的聰明睿智,第一次征伐高句麗以失敗告終,陸路的30多萬大軍逃回來的不過幾千人,其他的全埋在高句麗了。
百萬大軍征戰一個小國居然大敗而歸?楊廣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公元613年,這貨又征召將士、民夫找高句麗幹架去了。
這次情況稍好一點,但打到一半的時候,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起兵造反了,楊廣一聽這消息,連忙帶兵撤回,物資全送高句麗了。
公元614年,楊廣再次征伐高句麗,但由於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高句麗也因為連年大戰苦不堪言遣使請降,於是楊廣就此罷兵。
縱觀楊廣繼位後的幾次征伐,雖然多是勝利,但是總體全他喵的是在幹虧本買賣,打贏了沒好處,基本屬於炫耀武力,正事卻沒幹成啥。
也正是因為他的連年大戰以及修築大工程,於是百姓受不了了,開國不足40年的隋朝,在楊廣的統治下連十年都不到就失盡民心,即將亡國。
曾經有這麼一個段子,說北宋皇帝趙光義,狠人一個,每年拉著百萬大軍跑邊境跟遼國幹架,每次都是打輸了就騎個毛驢跑回來,嗯,下次還去。
這段子放楊廣身上其實最合適,畢竟他的騷操作實在太多,繼位前的楊廣跟繼位後的楊廣實在是兩個人。
那個影帝楊廣縱然是因為偽裝,但真的很有魅力、能力,反觀卸下偽裝的楊廣,說他是庸君或許冤枉,但罵他一句暴君,誰能說冤枉?
別說什麼世家搗亂,他老爹在位時沒有世家嗎?李淵、李世民甚至是李治時期沒有世家嗎?說到底就是他能力不行,還沒有仁心,罵他一聲暴君本就應該。
有人說除了運河、長城他還有科舉啊,那功勞不大嗎?
大,要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肯定更大,但可惜不是,科舉據說起於南北朝或更早,反正不是隋朝。
楊堅在位時曾正式提出科舉,嗯,這個也是據說,楊廣肯定對科舉有貢獻,但要說全是他的功勞那完全是開玩笑。
唐朝時,李世民、李治、武曌這……呃,這三位將科舉製進一步完善,至宋朝,科舉達到極盛。
元朝時科舉差點斷了,黃金家族以及他們麾下的勇士顯然把中原當成了撈金場,把自己當成了搶劫者,統共不到一百年的國祚,科舉次數屈指可數。
於是,明朝建立後修一部《元史》時,官員們集體沉默了,大家基本沒當過元朝的官,對元朝製度根本沒啥了解,於是隻能照抄實錄什麼的。
同時,朱元璋重開科舉,更因為南北文化差異的原因,搞了個南北榜,清朝也沿用這一製度。
至於大名鼎鼎的八股考試,這個製度據說成型於明朝成化年間,然後一直沿用到清末結束。
千年科舉,南北朝是起點,楊堅是第一個推行者,唐朝是完善者,宋朝是極盛,明清是再次複興,在這過程中楊廣能有多少功勞?
千古一帝這個名頭,不是誰都能用的,楊廣要是可以,那我覺得趙構也行,南北朝的劉子業、陳叔寶、高湛也並非沒機會。
。您提供大神長平冀大風的視頻通古代:開局盤點十大賢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