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樓玉的眼睛開始放光了(1 / 1)

一直到第七件拍賣品的出現,才讓樓玉眼前一亮,是一柄唐朝製式儀刀

《唐六典·卷十六·衛尉宗正寺》載:“刀之製有四:曰儀刀、曰鄣刀、曰橫刀、曰陌刀。(《釋名》曰:刀末曰鋒,其本曰環。)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禦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鄣刀蓋用鄣身以禦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唐朝製式刀具這其中,鄣刀的隻能夠通過一些文字記載以及壁畫進行分析,當然在這其中也是四種刀具當中爭論最大的一柄刀

《唐六典》認為障刀“蓋用障身以禦敵”。障的字義有兩種:一是.阻擋或遮掩,二是用來遮擋、阻隔的東西。定義不同,功能當然有差別。

由此產生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方是大刀派,有人認為障刀是用來清除身邊障礙的,因此障刀應該是寬刃直刀,刀長80-100cm,屬於軍隊主力刀具。唐宋時期,古人用來掃除障礙的“佘刀”同樣也是寬刃大刀。另一方是匕首派,由於橫刀和陌刀太長,士兵近身防禦時,需要一把15-40cm的短刀,作為近身防禦的刀具,障刀正好滿足了這種需求。

即便到了現在也沒有人分析出來鄣刀究竟是大刀還是小刀的模樣

而陌刀與橫刀就更加的讓大眾所熟知

陌刀,在唐朝時期曾經在軍中流行,這是一種步兵使用的長杆刀具。刀的規格有明確的規定,陌刀的刀刃有三尺長,刀柄有四尺,總長七尺,刀柄的底部有鋒利的鐵鑽,重達十五斤。如果讓大力士拿著這種刀,腰部發力橫著一揮,擋路的敵人都會灰飛煙滅,

陌刀雖然無論是騎兵或者步兵都能使用,但是因為它刀柄長,刀刃快,主要是用來對付騎兵的。陌刀的種類很多,其中有可以把刀柄拆下來的類型,也有三尖兩刃刀,還有和斬馬劍各取長處之後的升級版、唐朝疆域廣闊,根據各地的地形已經敵人的長處而風格不一樣。

而橫刀也是被後世稱為唐橫刀的刀具

橫刀全長60-80cm,刀厚6-8mm,步騎兼用,配刀對象更廣,如士兵、差役、捕快等。既然是佩刀,懸於腰間,既有劍的飄逸瀟灑,又有刀的剛猛霸氣。

唐高宗李治對為千牛衛將軍的王及善說:“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橫刀在朕側。”從李治的話中,可以看出宮廷侍衛除了儀刀,還有橫刀,同時佐證了橫刀比儀刀短。橫刀的鍛造工藝在當時相當先進,刀刃鋒利,劈刺俱佳。

隻是由於工藝複雜,橫刀製作技藝一度失傳,即便是現在龍泉地區出品的橫刀也隻是隻得其形未得其神

其實無論是橫刀還是陌刀,真正的製作工藝已經造型在曆史的車輪當中早就已經消失殆盡了,更多是的後人通過文字已經曆史記載當中進行的複刻

但是此刻在拍賣台上的儀刀卻遠遠不是複刻的產物了

1991年,長安縣南裏王村發現了一座唐朝竇皓墓,從中發現了一把水晶墜金柄飾儀刀,刀長84.7cm,刀脊有錯金銘文。它的出現,使儀刀有了實物樣本。儀刀起源於班劍,直刀環首,雙手刀柄,配龍鳳環,錯金鑲銀,是唐朝禦林軍、羽林衛、千牛衛所用的製式刀具。

由於儀刀太長,無法腰間,隻能雙手持握,刀身杵地。有的儀刀太長,刀柄的環首高及臉部。在唐朝懿德太子和長樂公主的墓中,壁畫中有武士雙手持刀,立於胸前,威風凜凜,肅穆嚴謹。儀刀對日本、高麗和吐蕃影響深遠,在日本和高麗有儀刀風格的刀具出土。本文開頭的“黑漆裝唐直刀”,與正倉院收藏的“唐大刀”、“唐樣大刀”、“黑作大刀”等名刀一樣,年代久遠,風格古樸,有儀刀之風

與其他三種刀具的不同,儀刀是曾經有實物出土,而且在樓玉的印象當中,龍泉地區的刀劍大師也傳承了儀刀的製作工藝

而並非是後世根據自己的想法以及文獻進行改良總結的產物

“各位,這柄唐製儀刀來自龍泉地區的歐大師的力作,完全是按照古法鍛打而成,與在長安縣出土的那柄儀刀並無太多差別,甚至還要更勝一籌”

舞台上麵的拍賣師麵帶微笑的看著場下的人群,這些人要麼是風光無限的明星演員,要麼就是掌管數千人乃至數萬人工作的商業大鱷

但是作為一名資深的拍賣師,他並沒有因為下麵的坐著的觀眾身份而有一絲絲的緊張,反而是十分流暢的和所有人介紹著這件拍品

“當然了,雖然這柄唐製儀刀是出自歐大師之手,但是依舊是一件工藝品,並未做開刃處理,但是也是經過了上萬次的鍛打而成

這柄唐製儀刀起拍價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塊,這個價格也是歐大師自己捐贈之時,自己定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