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流年,時光未央(1 / 3)

上元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這一天,也是古人的情人節。

由於上元節是元日之後,新的一年裏第一個滿月之夜,因而別具意義。

賀蘭嬈嬈作了初一,狄家窈娘便作了十五,狄閣老對此還是比較滿意的。

到了他這歲數,對於自己,已經無所求了。

所希望的,隻是兒孫們能幸福。

而兒孫們中的男丁,狄閣老一直秉承著功業自己掙、本領自己學的理念,不願意利用自己的影響為他們鋪路。

可女子則不同了,尤其是他的掌上明珠窈兒。

上元佳節,窈娘入宮。為今年的上元又平添了幾分喜慶。

咱們這位淑妃娘娘其實年紀不是太小了,可是看著實在不大,因此唐治也是格外地憐惜,和風細雨一般的洞房花燭之夜。

饒是如此,狄窈娘也有些吃不消他。

要不是顧著大家閨秀的體麵,第二天真要扶牆而行了。

……

今年對朝廷來說,改國號、建元、立後、納妃,全都順利完成了。

出了正月,五弦、七思兩位婕妤又給皇帝新生了兩個孩子,一男一女。

許元睿也正式認祖歸宗了,改名唐睿。

從名字上,大家便知道,他大概率是與太子之位無緣的。

不然的話,他原本叫許元睿,改名唐元又如何?

但元,就是始,是一,這會給人一種很豐富的聯想。

顯然,皇帝陛下是不想讓人產生這種聯想的。

許諾對此當然不在意,她知道,就算自己有江南士族背景,除非正宮皇後沒有子嗣,否則她的兒子機會也不大。

其實,他們都誤會唐治了。

唐治壓根兒沒想那麼多,他隻是單純的……覺得“睿”更有逼格。

將來誰做太子,唐治還真不想按照自古以來的規矩,立長立嫡。

自古以來,之所以立長立嫡,全然是曆史朝代權衡利弊後,做出的最好選擇。

不然的的話,哪個皇子都有機會,已經立為太子的也隨時可能下台,大臣和外戚就會各有擁護,兄弟手足之間就會勾心鬥角,對社稷的傷害太大了。

與其如此,哪怕嫡長蠢笨一些,那也還是得立嫡長,讓所有人沒得爭,斷了念想,那麼,一任庸碌的皇帝造成的危害,也小過皇子與大臣、外戚們整天的內耗。

但,唐治是過來人,他有辦法啊。

雍正的“秘密建儲”製度拿來用就行了。

皇儲?早就立了。

是誰?不告訴你。

大臣們誰還敢提前抱大腿?抱錯了莫如不抱,專心國事算了。

皇子們也沒得爭了,儲位早就定了,但是是誰,不清楚。也許就是你呢,你上竄下跳的,想把到手的皇位弄丟了?又或者,你和三哥鬥一個兩敗俱傷,最後卻冒出個十八弟來做皇帝?

到時候,他也弄一份秘詔,放在萬象神宮高高的匾額後邊,大內高手日夜看守。

立儲文書一式兩份,一份放在“建儲匣”裏,藏於萬象匾額之後。一份皇帝隨身攜帶。

皇帝大行之後,由顧命大臣將兩位秘詔取出,對照驗看,經核實後宣布皇位繼承人。

不過,他春秋正盛,這事兒不急。

再說,娃娃們還小呢,隻認得他娘的奶,這個時候能看出誰將來有出息啊?

但這製度,他是打算從他開始,建立起來的。

這才是為長遠打算。

如今,唐治已經有了兩子兩女。

唐睿、唐甜、唐諄、唐欣,兩位小皇子,兩位小公主。

而小謝和孟薑,肚子也在一天天變大。

孟薑雖比小謝晚中招了些天,奈何人家數量取勝啊,所以這肚子可不比小謝的小。

與此同時,凝清和如露也已有了喜,皇家人丁興旺。

於是,立儲之外,這些皇子們的未來,唐治又開始思考上了。

他會算賬,是不會幹出老朱那種愛護子子孫孫所以定出來的辦法的。

哪怕是親王,爵位也是逐輩遞減的,直到變成平民。

他可不想皇子皇孫遍天下,全都當米蟲。

這個時候的科考,是每年舉行一次的。

每年都是在秋季舉行。

因為三月舉行,很多遠地方的士子,還沒過年,或者剛過年,可能就要從家裏出發了。

你總不能大過年的都不讓人家一家團聚吧?

但是,開恩科時間就不固定了,你要是實在不想錯過家人聚會,今年本來也還有一次科考的。

那介,叫“正科”,這種因為特大喜事,皇帝特旨增加的,叫“恩科”,皇恩浩蕩!

因此,許多進京趕考的士子,一來就沒打算考完就回去。

那些道兒遠的,如果沒考上就回,剛到家就得又趕回來準備秋闈了。

所以,三月份的恩科之後,沒有考中的士子們,很多都留在了京城苦讀,打算秋闈再戰。

有鑒於此,唐治讓戶部籌措了一筆錢糧,給他們其中家境困難的,發放些錢糧。

這是德政,頓時讓新皇帝大大地收獲了天下士子的人心。

以唐治一貫喜歡搞大動作、折騰人的脾氣,天下人都以為唐治稱帝之後,會大刀闊斧、各種變革,而這也正是樓士德、狄閣老等人所擔心的。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治理國家上,唐治深知若操之過急,就算是好心,也能辦成壞事兒。

因此,唐治一改風格,變得極其穩重起來。

商稅農稅方麵的改變,已經有了隴右做實驗田,他是迅速推行了新製的。

農業方麵,他鼓勵革新,但並沒有大動作。

那是關乎大家能否填飽肚子的事兒,必須慎之又慎,誰敢亂來?

不過,唐治一直在堅持科舉的完善與改進。

從內容到程序,不斷地調整,不斷地改進,不斷地鞏固。

工科、術科、農科等納入了科舉入仕,那麼將來,就會有很多這方麵的專業人才成為官員。

這些學科受到重識,自然也就會有越來越多這方麵的人才湧現。

到那時候,唐治能想到的那點簡單的玩意兒,和他沒想到的或者不懂的東西,自然會有這些專學之人去改變。

所有這些方麵,都離不開科考對世人的影響。

最初發明科舉的帝王,本意隻是為了和士族爭奪對天下的控製權。

解決士從哪裏來,士由誰決定的問題。

到了唐治這裏,他霸道地添加了許多學科成為正科,將能改變的,將是天下的未來。

而且,他憑著個人意誌建立一些新政,很可能在他生命終結之後,人亡政消。

但是,以科考的內容為引導,改變整個天下,那對未來的改變,才是不可逆的。

所以,前五年,唐治將國家大政,交由幾位宰相們處理,他自己主抓的就是科考。

五年六科,培養了大批天子門生。

第六年,就是工、術、律、農等學科加入正科的第一次科考了。

這六年來,執著於舊學的,已經拚命考了六次,還不中的,大部分也都灰心喪氣了。

參加新科考試的,都是六年來除了道德文章,兼習其他正科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