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說書人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讀出這篇煽動性極強的震驚體文章時,所有聽到的百姓都愣了。
這與他們以往的認知不符啊!
官家身為天子,天下最有權勢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應該聽他的話嗎?
然而他們聽到了什麼?
官家隻是想帶著太子提前熟悉一下朝政,就有官員不允許,當眾反對;
太子不過是罰那個挑事的抄幾遍書,立馬就有人出來求情,到最後那個挑事的官員也沒被怎麼樣。
這.......
百姓們不理解了。
在他們看來,太子作為官家的獨子,官家想讓他早點跟著上朝就和民間的老父親想讓兒子提前熟悉一下家業一樣。
有毛病嗎?
沒毛病!
至於什麼祖製,老百姓們就更是覺得莫名其妙了。
自家老祖宗定的規矩,難道官家這個正兒八經的後代子孫不清楚,還要一群外人出來嗶嗶?
反倒是那個禦史,完全就是多管閑事,居然還有那麼多官老爺幫著說話。
這不明擺著就是欺負官家和太子脾氣好,好說話嗎?!
而不少已為人父母的,則從其中看到了官家的舐犢情深,感慨著天家也不容易。
拜趙禎在民間的好名聲所賜,百姓們對於當今官家的觀感還是不錯的。
又有《汴京雜談》、《大宋人物周刊》等小報,一篇篇指向性十足的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加量不加價,務必讓百姓們深刻了解到他們的官家為了大宋、為了百姓到底付出了多少。
例如:
為了節約銀子,讓每一分錢都花在百姓身上,官家寧願苦了自己,已經十幾年沒修過宮殿;
官家每日批閱劄子到深更半夜,以致連寵幸後宮娘子的時間都沒有;
官家因為體恤宮人,處理政務到深夜,肚子餓了也沒讓人傳膳......
甚至還有報道貼出了官家的日常食譜。
百姓們一看,
好嘛,也就跟那些富裕人家吃得差不多,甚至官家一天在夥食上的花費還抵不上一些文人才子去一趟春風樓的開銷。
如果光是這樣也就罷了,偏偏百姓們又在其他小報中看到了對比組。
禦史台某禦史一碗清湯居然需要十隻雞來作配!
某衙內春風樓豪擲千金隻為博美人一笑;
某某大官居然用金子做的溺器......
一眾百姓、一眾學子,前者看了感動,後者看了沉默。
於是乎,輿論漸漸開始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
天家父子自然是站在正極,那站在負極的是誰就不用多說了。
大宋的朝堂這幾天安靜得有些詭異,往常走路帶風的士大夫們這陣子仿佛集體便秘一般,看向禦座的眼神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幽怨。
“啟稟官家,近來坊間野報層出不窮,受此不良影響,民間多有妄議朝政之人。
還請官家下旨予以查封,否則長此以往,難免惹得人心不穩!”
。您提供大神飛奔的橘有錢的重金求子後,我靠崽上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