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野草》(1 / 3)

開篇,很直麵地讓我聯想到印象一詞。

印象一事,的確讓人驚奇。有些人緣於印象,便可一見傾情,終其一生,都不會有絲毫改變。而有些人因了印象,便會厭惡頓生,對某人某種感覺終生反感。

而大部分的印象,便來源於初見時的那一刻,刹那芳華,有時候卻決定了很多事情,驚,奇,歎,喜,讚,慕,傷。一見其麵,但生其情。

而文章的開篇,便如人與人之間初見瞬間的印象,大部分的感情基調,在這時大都初見端倪。此文見之即愛,一氣讀完,心喜不已。此文讀來意亂心煩,不看也罷。此文大氣磅礴,電閃雷鳴,讀來氣血澎湃。此文情感細膩,絹絹流水,平凡的事情,淡淡的情愁。這是文與人之初見,先定人與文之基調,即,人對此文喜即或厭?

再則是開篇之於文。開篇對於整篇文章來說,起到什麼樣的一個作用,定下什麼樣的一個感情基礎。不管是順敘倒敘插敘,開頭便見。開篇,讓人看到了文章是怎麼樣的寫法。而開篇,很多時候也決定了一篇文章到底有多吸引人,到底有多少人能看下去。一個失敗的開篇,無疑於一見人便拿臭不可聞的東西來想見,讀者哪有不走之理?因此研究開篇,成了很多文人不可逃避的話題。它先是領一文之首,其後便是與人之初見印象。

拿到這個題目,讓我改變了對一個人的看法,這個人便是魯迅,我現在才知道,他的確是一個文學大家。過去我始終認為,魯迅在中國如此高的地位,過多地是依賴於**的宣傳,**把他捧上了天,於是他便成了神,雖然現在看來魯迅有些文章的句子屬於文筆不通的類型,但是這並不妨礙魯迅崇高的形象。初高中時學他的文章,總是費力而反感,你怎麼那麼多的隱語反話啊?千把字的劉和珍君老師講解下來滔滔黃河般地寫了好幾頁的筆記。我那時就想,這就是所謂的經典嗎?還是學一種宣傳的精神?

初見《野草》,我是抱著完成作業的態度去看的,可是看完掩卷長思,我卻長歎了一口氣,魯迅,是當之無愧的文學大家。

他告訴我的第一句話,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我不禁一下子回想到了那個年代,忽然發現這句話要表達的感情太多太多。

我沉默的時候,我自可以想一切,想這一切軍閥的可惡,想這政府的無能醜陋,想這國人的麻木不仁。當一個個鬧劇,一場場戰爭,一次次覆僻,一具具屍體,一堆堆麻木如斯的國人如此真實地重現在我腦海裏的時候,雖然悲哀,雖然憤怒,雖然痛苦,雖然喝望痛罵並改變這一切,但我充實,他們在我腦海裏來回的盤旋,被又一次次的醜聞激起,我無法入睡,拿起筆,寫下激揚的文字。敵人封了書刊,敵人殺了戰友,敵人用刀指著所有在黑暗中尚活著的人說,禁聲!他們要的是奴隸,他們要的是順民,好教他們賣國無人敢說,好教他們殺人但見血飛。可是你們錯了,我可以沉默,但靈魂從不妥協,我可以無言,但筆下洋洋灑灑。請不要害怕,我記下的一次次醜聞,請不要顫抖,我發出的一聲聲呐喊!我的靈魂,我的筆,雖然苦悶,雖然彷徨,但卻在思考著準備著進行一項偉大的工程!我要改變這國人的懦弱,這麻木,這所有的劣根!是以,我雖然沉默,卻覺得充實。

可是我將開口,卻教我說些什麼?說你們殺人如草不聞聲嗎?說你們賣國求榮作魔鬼嗎?說你們反複無常民不聊生嗎?說你們什麼,我開不了口作頌詞,讚高歌,我也不屑於開口跟一個個衣冠禽獸稱兄道弟。。。。目睹著你們的殺戮,目睹著你們的賣國,目睹著你們的喝血吃人,我將開口,但我卻無話可說,我罵不盡,我恨不完,我隻能急切而痛苦,啞然地空虛。。。。。

這就是開篇,短短的一句話,卻是萬語千言無盡的控訴,控訴那一切罪惡,那一切醜陋,那一切無恥,那一切劣根。

寓大的背景於一個開篇,寓痛恨憤的基調於一個開篇,這就是《野草》的開篇,魯迅才能有的開篇。

這一句話,是《野草》序文《題辭》的開篇,也可以說是全書總的感情基調的開篇,定下了調子,定了背景,且看“我”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去控訴這些魔鬼!

在我看來,《題辭》也可以看作是《野草》的開篇。

它以高屋建瓴式的情緒與哲理,籠罩著整本詩集。悲憤,矛盾,痛苦,與思考。很多事情都已經發生,或者即將發生,國人的命運在起起伏伏中看到了希望又破滅了幻想。魯迅的筆,孤獨的戰士,能改變些什麼?矛盾苦悶的他在思考著,彷徨著,是以,有了深刻的思考,寓著現實的哲理,有了以後的呐喊。且喊,喊醒這群麻木的人,且喊,指明那些迷路的青年,且喊,驚怕那群豬狗彘蟲少吃些人少做些殺人賣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