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古裝電視劇十分熱播,反映宮庭生活的小說、故事也充斥網絡、書市。這個是千古一帝流芳百世,那個是無道昏君遺臭萬年;這個是忠臣不事二主,那個是奸賊朝三暮四。
當皇帝可以說是古人的最高理想,劉邦還是一個小亭長時,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威風場麵,羨慕得不得了,一句“大丈夫當如是也”脫口而出。項羽在吳中也看到秦始皇出巡,妒忌的眼睛裏冒出火星,咬牙切齒地說道“彼可以取而代之”。
如果成功當上了皇帝,馬上就是至尊,不管怎麼說怎麼做都是對的!如果失敗了呢?那就是虛偽狡詐禍國殃民!略舉幾例:
唐太宗李世民,曆史上對他的評價很高,稱他是偉大的政治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愛民如子,從善如流。不過我總覺得未必!不可否認,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李世民確實立下赫赫戰功!不過因為是次子,雖然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後來又晉封秦王,但終究無緣太子之位。為了當皇帝,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將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殺死,同時將十個侄子斬草除根!當時父親李淵仍在世上,而且是皇帝,看到兒孫被殺不知如何悲痛!他不敢治罪李世民,隻能封他為太子,全權處理軍國大事!不久退位。李淵還算聰明,如果不退位,李世民未必不敢殺父!我常常想:能將兄弟侄子全部誅殺的人,怎麼可能真正愛護百姓呢?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自然要做做樣子沽名釣譽,如果威脅到皇權,不要說如子,親生兒子也照殺不誤!
李元吉死後,留下妃子楊氏,據說體態風流,性情柔媚。丈夫與兒子死後,楊氏了無生趣。一日親赴宮中,竟自請死!李世民見她生得美豔,非但不加治罪,反而迎入府中,倍加撫慰!將弟、侄殺死弟媳婦據為己有,也隻有千古一帝做得出來。
再說王莽,曆來被認為是簒漢奸賊虛偽狡詐,托古改製禍國殃民!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先說簒漢。孫悟空曾經說過:皇帝輪留做,明年到我家!【當然這是吳承恩先生托他的口講的,孫悟空並不存在】王莽該不該篡漢,今天看來並沒有什麼對錯!當年漢高祖劉邦不過是一個混跡市井的無賴,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儀仗,就發出“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慨,後來平秦滅楚取了天下。後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恩重如山,柴榮死後趙匡胤欺負他孤兒寡母,皇袍加身做了皇帝。後人也說他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劉邦、趙匡胤能做皇帝,王莽為什麼不能做呢?按文化按個人道德修養,王莽並不比他們差,這一點應該無可厚非!
其次說王莽虛偽。王莽待人,溫良恭儉,不擺架子;侍奉母親、寡嫂,撫養兄長的孤子,既周到,又檢點;不管是結交才俊,還是侍奉家族叔伯,都委婉有禮。
王莽的大伯父王鳳生病,王莽親自照看,並為王鳳嚐藥,“亂首垢麵,不解衣帶連月”。
老王家飛升之後,王氏子弟多“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在堂兄弟們依仗權勢花天酒地胡作非為的時候,他能夠做到克己自律潔身自好,況且十幾年如一日。他那時並不知道將來會被朝庭重用。如果說他虛偽,他虛偽給誰看呢?
王鳳臨終前,囑托妹妹,即太後王政君照顧王莽。而王商則直接提出分自己的采邑來為王莽加封。當時的名士,如戴崇、金涉、陳湯等人,也都為王莽請封。
就這樣,一個家道中落的窮小子,沒有耀眼的政績,更沒有軍功,卻在29歲的時候封了侯。
王莽在官場上小心翼翼,待人處事力求完美,廣交儒士名流,聲譽漸隆,成為世之楷模,因此仕途比較順利,最後登上權力巔峰,成為那個時代最耀眼的人。
不同於近代袁世凱稱帝時,被兒子、下屬的謊言蒙蔽,王莽當時的呼聲高,是貨真價實的。
世家大族敬佩他的品行,黎民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而儒生則將他視為實現“王道”的領袖。此時的王莽也有稱帝的野心,小動作不斷。但他對帝位的覬覦,更多的還是希望能借助皇權,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皇位顯然不是終極目標。
說到底,王莽想做聖人。
王莽進入權力中心甚至於獨掌朝政後,並沒有象後世的董卓、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候,依舊象以前一樣謙恭有禮。他把自己的土地,財產分發給平民,甚至他自己的俸祿都用於救濟災民。在他的帶動下,其他官員紛紛仿效,就連太皇太後也自減封邑,用以救助災民!在那樣一個貪官汙吏枉法成風的社會,王莽不僅自己保持清廉,夫人的穿戴也與仆人一樣。
古語雲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過這隻是儒家的一句口號,能夠做到的微乎其微!不過王莽做到了!他的兒子殺死了一名奴婢,王莽立即逼他自殺扺命!這樣的事情,翻開曆朝曆代的史書,也隻有王莽能夠做到!己不正何以正人?兒子殺人不用扺命,別人殺人又如何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