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微挺直了腰,一字一句。
“大人,土芝太過重要,不管種在哪個地方,都伴隨著風險。倘若收成前被人知曉,必然等不到收成那一日。”
“倘若收成後被人知曉,這種能喂飽民眾的作物,又豈能播下第二次?”
“所以種在哪裏都不安全,唯有種在陛下的貢田,才能保證土芝在收成之前,不被一些宵小惦記。”
“至於收成之後,倘若取得大豐收,百姓必然感激陛下的恩德,陛下一定龍顏大悅,高興之下自然會推廣土芝的種植。”
張敬坤直言不諱:“這些事本官豈會不知曉?隻是陛下的貢田輕易碰不得。”
“你若想著像商人入仕一事先斬後奏,用民意去逼迫陛下點頭。陛下或許會同意這一次,但他心底總歸會留下一個結。”
“這個結倘若無法紓解,那就是將來套在你我脖頸上的白綾。大將軍,為生民計固然重要,但是保命也很要緊,隻有活著,才能來談拯救蒼生。”
白明微似乎早就料到張敬坤會這樣回答,她也有著自己解釋:
“大人,外敵虎視眈眈,江北發生水災,極易被外敵挑撥成‘天罰’,這時候陛下如若有功德,可安民心。”
一個朝代氣數將盡,必定伴隨著層出不窮的天災人禍,民間則認為這是上天的懲罰與預警。
曆朝曆代,但凡有大災大難,皇帝都要下《罪己詔》,向民眾承認自己失德招致天罰,由此來表明上位者的擔當,率先安撫民心,破除“天罰”言論。
而江北出事後,元貞帝未有任何動作。
便是治災救人,也幾乎都靠著欽差一行自己解決。
到時候外敵稍微挑撥,民心不難不亂。
她的話雖然直接,但並非空穴來風,沒有任何道理。
張敬坤猛然掀起眼皮,疾言厲色:“混賬東西!我等食君之祿,所行之事,皆是陛下授意。江北災禍得以解決,也是陛下的功德。你竟敢陰陽怪氣,暗指陛下毫無建樹!你簡直混賬!”
白明微默然不語,任由張敬坤責罵。
可張敬坤罵到最後,也失了底氣。
因為白明微隻是說了實話。
江北自發生災禍至今,陛下連銀子都不想出,此事也不算是什麼秘密。
天下人又不全是傻子,難道看不清楚麼?
要是災禍平安過去還好,倘若明年耕種出現問題,百姓無糧過冬,隻要有人稍加挑唆,江北怕是要出事。
到時候就不是災民暴動那麼簡單了……
張敬坤乃是博覽史書的人,他不會看不出這個道理。
思及此處,張敬坤覺得一陣語塞的同時,又不免認為白明微年輕氣盛,說話不過腦子,忍不住責備地看向白明微。
就在他怒火漸漸平息之時,白明微又開口了:
“大人,貢田事關重大,末將怎敢先斬後奏,自然是要稟過陛下,征得陛下的同意才成。”
張敬坤立馬否決:“你如何認為,陛下會同意這個提議?”
白明微含笑:“隻要大人您首肯,同意這個提案,並上書陛下,末將自有辦法讓陛下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