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華陽神童(1 / 3)

大宋政和四年,秋時九月,成都滿城裹在粉紫緋白的芙蓉花裏,城南玉局觀的藥市雖已結束,九月十四這一日依舊是熱鬧非凡。

跟尋常有些不同,城東大慈寺不複往日的喧囂,竟然還能聽到和尚們敲木魚的聲音,城中西南角的成都府學卻熙熙攘攘,有如市集,原本的琅琅誦書聲也沒了,隻聽得陣陣喧嘩。

二柱一間一樓的烏頭門,也就是牌坊高高立著,牌坊的木製匾額上寫“庠序千秋”四個大字,後麵就是古樸的文翁祠。文翁祠旁那片隱於鬱鬱古林下的建築,前身是西漢蜀守文黨文仲翁所建的石室精舍,現在則是成都府學。

此時以牌坊為中心,文翁祠旁已圍滿了人,男女老少都有,麻衣絲帛、長衫短褐擠作一堆。牌坊下更有身穿青袍公服的官人叉手而立,方頂襆頭的長長硬翅悠悠晃著,與周圍的民人一同翹首盼望。

入秋是成都府學新學年的開始,十年前朝廷罷了科舉,以學校取士,自那之後,大宋的士子們都不得不投身學校,在無盡學海中苦苦搏浪。

學校取士與舊日科舉相比,雖有諸多不便,可對一般人家來說,靠讀書出人頭地這條路從來都是獨木橋,二者差別不過是寬窄之變。隻要能入學校,有了士人身份,就能減役錢免丁身米錢,還有錢糧補助,因此應試者如過江之鯽,年年都是如此。

上至半百老暮,下至弱冠少年,士子們一個個跨過牌坊,向府學的學官遞交籍狀,再入文翁祠祭拜。

“來了來了!”

“華陽神童來了!”

不知誰一聲喊,無數雙眼睛盯住了又一個上前的學子。

這是個崇尚神童的時代,神童如祥瑞一般,妝點著文盛之世的繁華。泯然眾人的方仲永隻是反例,神童有大出息的正例多不勝數。名相晏殊五歲能詩,十四歲就得中進士,與他同榜的薑蓋隻有十二歲。另一個蔡伯俙,據說虛年四歲時就麵謁真宗皇帝,得了出身,更是神童中的妖孽。

蜀人好學,蜀士多才,不提眉州三蘇,僅僅隻是華陽一縣,就有四世十榜登科的華陽王氏,有三世及第的宇文家,還有兩代修史的範家,華陽文盛,自然也是神童輩出。近些年崛起的幾位神童,正是令華陽人自傲的新一代文曲星。府學前聚起的人潮裏,不少都是來見識神童風采,沾沾文曲星氣的好事之人。

鼓噪聲紛雜響起,如無形罡風,刮得那個學子身形也微微佝僂起來,讓他那矮小身軀變得更惹眼了。

惹眼倒與身材無關,而是年紀,雖膚色黝黑,方臉闊額,飄著一股老成之氣,可跟其他士子相比,年紀明顯小了一大截,隻十三四歲光景。早早束了發,裹著軟襆頭,穿著襴衫,就是個小秀才。

“六歲識千字,九歲誦全三經,鮮於七郎這樣的神童,百裏也難出一個!”

“可惜了,若是童子科還開,也是有機會的,現在隻能一年年升上去。”

“現在才十四歲,年年公試都能得上上等的話,十八歲太學上舍及第也不是沒可能的!”

聽稱呼就知是鄉黨在幫著鼓吹,鮮於七郎漸漸挺直了胸膛,昂起了頭顱。他漲紅著小黑臉,伸展雙臂,就準備來個環揖。

“宇文十六郎!”

“好俊俏的小郎君!”

喧嘩聲再起,原本投在他身上的目光瞬間轉移,不僅聲浪更高,還夾雜著女子的叫喚。連一直古井無波的學官們都微微墊腳,在人群中找著某個身影。

鮮於七郎的手臂僵在半空,正尷尬時,一抹白影現身,親熱地挽住了他。來者跟他一般年紀,衣白人更白,星目劍眉,俊秀絕倫,即便正受周遭所有人矚目,依舊顧盼自若,整個人透著遠超年紀的瀟逸。

“七歲作詩,九歲作畫,十歲誦全六經,十二歲書法羞跑了蒙師,什麼是神童,這才是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