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月賽(1 / 3)

景化元年,先帝第三子趙玉登基,改國號景化,大赦天下。

這位新帝,乃守孝三年之後才登基,讓天下看到了一個賢明的君主,不但如此,守孝三年裏,他還監督大興水利,為民祈福。

司樂司為討好新帝,歌頌其德,便舉行了樂理比賽,以功德為由,以歌詠為頌,在洛京大擺擂台,聲勢浩大。

樂賽的消息一經傳播出去,便引起了軒然大波。

一時之間,民間參與者眾多,上至官家小姐,下至普通百姓,就連月樓裏的姑娘都被允許參加,可見其包容性與影響力之大。

司樂司代表婁國樂理的最高地位,雖說與宮裏眾多司、局還有坊想比,它的地位確實不算很高。

但是,它卻是每一個樂理學子的神往之地。

然而,討論最多的卻不是司樂司,而是即將參與樂賽的月樓雙珠:水仙與芙蓉。

自然,這不是她們的真名,而是代稱。

洛京去過月樓的騷客文人,或是富家子弟,亦或是單純找樂子的人都知,月樓裏以花為名的女子,最是有才,入月樓前,多是身份高貴的小姐。

有些更甚,官宦出身。

關鍵是這些姑娘,賣藝不賣身,有些,還脾氣倔,不太好招惹。

比如月樓雙珠之一的水仙,號稱月樓裏的琵琶公主。

她彈的琵琶,可謂是令青山都動容,連路過的大雁聽見了,都得為之駐足,忘卻南歸北飛。

但是,她雖有一身琴技,卻也隻能被局限在月樓這個小地方;空有一身美貌與才華,卻也始終無法擺脫月樓身份的枷鎖束縛。

每每談及此,眾人便又感到遺憾。

三月開春,正是風和日麗。

因為樂賽,司樂司掌司見人多,便叫人在台下擺滿了酒席宴客,算是另類的擴大樂賽的影響力吧,請的也都是樂界裏有頭有臉的人物。

台上是入目紅綢,台下亦是一片喜慶。

官家女子懷抱琵琶半掩麵,有些家教嚴格顧及禮儀還戴上了麵紗。

男子這邊不如女子拘謹,但也是個個風神俊朗,樣貌非凡。

突然,人群裏讓出一條路出來,一身穿絳紫色錦袍,腰佩碧莽玉,劍眉如峰,眼如畫,身姿挺拔,手拿折扇的飄逸公子,一步步走入了這樂賽場中。

人群一片噓唏,無一人不被這飄逸似仙,瀟灑自在的氣質折服、傾佩!

司樂司掌司見來人,便大驚失色,還來不及在原地多思考,便一步步跨向前去行禮。

“不知康王殿下到此,下官有失遠迎,還望殿下恕罪!”

說著便要跪了下去。

但是被康王一把扶住了,雙膝並未沾地。

康王殿下是先帝的第七子,名叫趙士程,先帝駕崩之前,他便早已被封了賢康王,還劃了一塊富庶的地作封地。

所有皇子裏,有封號的王不多,有兩個字作封號的王就更少了,而兩個字中帶“賢”一類誇讚的,僅一人!

倒不是說,封號怎麼樣,而是封號可以體現先帝對於賜予封號的皇子的態度。

朝中之人都知,先帝駕崩前,最為喜愛的,便是他的第七子,當年也是因為寵愛,而允了康王未成年便出宮住的請求。

其他皇子都是成年後,才有了屬於自己的王府。

康王是眾多皇子中,唯一一個最早封王,並在洛京有府邸的皇子。

按先帝對其的寵愛程度看,康王是最有希望登基的。可他無心皇位,不然此刻坐在高位上的人,還真說不準是誰呢!

雖然,在外界看來康王是一個閑散王爺,可眾人無不敬畏他,不敢對其不恭。

因為先帝賜予的一個“賢”字,眾皇子明裏暗裏給康王使了不少絆子。

傳言,康王是為避嫌,所以稱自己為康王,以此減少“賢”字對他的影響,久而久之,大家也都叫他康王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