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年二月二十一,當新皇登基的消息昭告四方時,羅家二郎與李家四娘子舉行了堪稱大唐立國以來排場最大最為隆重的大婚儀式。

負責跟著迎親的正副使都是朝中的三品大員,其餘迎親的賓客友人更是沒有低於五品的。

而送親的人身份也同樣都是顯貴,並且隊伍同樣龐大,光是裝嫁妝的車架達到了五百之數。

迎親與送親的隊伍相加一起,到達了二十幾裏長。

以崇仁坊與興慶宮之間的距離,根本擺不下這麼長的隊伍,不得不繞城而回。

如此盛大的場麵,又一次讓長安城的百姓蜂擁而出。

而接親的隊伍對此早有預料,一路上頻頻向道路兩旁的百姓拋灑銅錢兒以示回謝高呼的祝福。

將好久不見如此盛大場麵的幾十萬百姓喜得更是連連高呼,使得氣氛更為喜慶,也更為壯觀。

而在二月二十二這天,長安城的百姓還在回味著昨日那場浩大的迎親場麵時,太極宮內又舉行了一場禪位儀式。

僅僅做了兩天皇帝的羅一,將皇位傳給了二郎。

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前朝新朝相加一起出現了三位太上皇。

而與禪位詔書相伴的,還有一份羅一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詔令。

五年內大唐將爭取各州各縣全都互相通上水泥路,以方便各處的通行。

各地在保證農耕的前提下,進行再一次興修水利,以便盡快恢複到戰前的糧食儲備水平。

冊封李隆基與李亨為平西王與安西王,宗室與關係密切的關隴大族為從屬,於平定江南後遠征西南。

正式將吏員納入官品體係,官吏課考完全相同,且四年為一任期。

並且今後入仕途徑取消舉薦,全由科考去仕,更是將算學提高到與經學相同的地位。

戶籍上也取消了賤籍製度,尤其是將匠人的地位大為提高。

從而使得由隻重經史的風氣轉向算學與格物至理以及有利於實際生活中的發明與創造上。

隨著這道詔令的下發,使得天下所有人陷入一片激動與複雜之中。

羅一對此並未理會,三月初離開長安回到遼東。

主政遼東並且兼顧遼北的同時,率領升平軍、室韋軍、以及靺鞨義軍在七月徹底攻克新羅全境。

本就降過來大半的靺鞨,獨木難支下於九月徹底歸附大唐。

在此期間,安慶緒的靖東軍、高仙芝的靖邊軍、李希哲的四海軍,從山南西道一路橫推向東。

客服江南潮濕的氣候與五千回鄉的淮南兵先行光複將淮南道。

隨後安慶緒與高仙芝掉頭開拔劍南,對南詔發起進攻。

李希哲與崔乾佑、郭英乂的大軍一南一北同時發動攻擊,將江南東西兩道全部光複。

郭子儀與王玄誌在那囊多傑與馬重英的裏應外合之下,不但光複全部隴右之地,再次滅敵十萬。

還與馬仙童聯手一舉將戰線向南推到積石山一線,並且將多彌各部再次歸附於大唐。

漠北的封常清與張忠誌、田乾真的十萬大軍大破都播與骨利幹兩部,將漠北徹底一分為二,將東部牢牢掌控在手中。

藩人由於接連折損二十幾萬大軍,無力再向安西伸手。

李嗣業、王思禮以及蔡希德等人再次將河西與安西恢複到戰亂之前的實際控製線。

不過由於轄地產出有限,且以安撫手段為主,暫時停下繼續揮兵向西。

各軍在至德二年的後半年的相繼發力,不但使得大唐原有國土徹底安定下來,還向外開拓大片領土。

單從軍事上就讓大唐再次恢複往日的榮光,西邊各國又一次頻頻遣使以示臣服。

但是鑒於淮南與江南梳理過後得到的獲益比預想的要多。

漠北與安西的戰事得以暫停,但南邊的征伐卻並未停下腳步。

經過短暫的休整,崔乾佑與郭英乂分別領兵乘海船攻向林邑與真臘南部。

得益於海船與火炮帶來的碾壓級優勢,半年間郭英乂徹底將林邑這個國號抹除。

崔乾佑對真臘的戰事也極為順利,半年的功夫將真臘大部國土拿下。

而經過此戰,兩人發現兩地的地勢真如羅一先前所說的一樣。

尤其是真臘之地,這地方除卻熱了些,簡直是天府之國中的天府之國。

在這裏根本就不會出現餓死人的狀況,因為這裏一年能打兩次或三次的稻米。

隻要隨意往地裏拋些種子,之後就什麼都不用管,隻等長熟了收割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