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賢,生於光緒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一九零五年,這一年中國人自己設計修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開工;同年孫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氣數已盡的大清王朝外有帝國列強環伺,準備隨時蠶食,內有孫中山等革命黨要求變革,步步緊逼,飄搖的政權隨時可能土崩瓦解。一時人心惶惶,社會動蕩,匪盜橫行,民不聊生。
斯年徐家的生意正如日中天,富甲一方。徐世賢的父親徐厚祿經營著壩上地區最大的車隊,常年行走在張庫大道上,張庫大道從張垣市出發,途徑中都縣,再到太仆寺旗,穿越渾善達克沙漠,到達庫倫,這庫倫就是現在蒙古國的烏蘭巴托,當時還屬於大清的治下。整個張庫大道,全長約一千四百公裏。徐厚祿家的車隊,就常年往返在這條古商道上。鼎盛時期他家有五十多峰駱駝,一百多頭牛,分別組建了駱駝商隊和老倌車隊,駱駝商隊每年秋季開始從中都縣出發,到冬季返回;老倌車隊一般是春季出發,秋季返回。這些車隊往庫倫去的時候拉著從內地采買的綢緞、布匹、紙張、磚茶、生煙、紅糖、瓷器、鞍具等草原上緊俏的貨物。返回時則帶著和牧民交換的馬、牛、羊、駱駝等牲畜,還有牧民家的皮毛和藥材。由於徐厚祿家資豐沃,經營規模龐大,商道上一年四季都有他家的商隊經過,這些商隊把源源不斷的財富拉到徐家。
到一九零九年的時候,京張鐵路竣工,這條從北京直達張垣市的鐵路,加速了張垣和內地市場貨物的流通。善於捕捉商機的徐厚祿,在鐵路建成後的第一時間,就托關係找到了當時主管鐵路的郵傳部路政司,經過一番運作和張垣市鐵路局簽訂了貨物運輸合同。這成了繼皇封禦賜的八大皇商“山西幫”之後,壩上地區第一個和鐵路衙門簽訂運輸合同的民間車隊。徐厚祿通過鐵路把從內地采買的東西快速地運到張垣市,同時也通過鐵路把他從蒙古交換回來的牲畜和皮毛、藥材,迅速地轉賣到內地。京張鐵路的加持,為徐家往返在張庫大道上的商隊插上了翅膀,商品和資金的快速周轉,為徐家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過了三四年的時間,徐厚祿的事業達到巔峰,用車隊為他拉回的巨額財富,在中都縣城購置了大量土地和商鋪,在縣城周圍的農牧地區,每當衙門放地,他都購置田產牧場。在最鼎盛的時候,縣城近一半的產業都是徐家的,徐厚祿被人稱作徐半城。
一九一八年的時候,大清帝國已經退出曆史舞台,民國政府接掌政權已經數年,我國的第一條國有公路----張庫公路建成了,這條公路就建在原有的張庫大道上,它的建成,逐漸把駱駝隊和老倌車隊給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車隊。那些小的商隊沒有實力來購置汽車,沒有幾年的功夫就都退出了曆史舞台。徐厚祿是一個有眼光有實力的大玩家,他看到駱駝隊和老倌車隊的日益衰落,也開始動起了購置汽車的念頭,無奈當時汽車全部需要進口,一來價格不菲,二來貨源緊缺。大部分的貨車都被衙門和買辦壟斷,隻有像晉商那樣大的商幫才有購買門路。徐厚祿數次打點關係後,花一萬塊現大洋從買辦手裏預定了五輛貨車,當貨車從外國的貨輪上開下來,送到徐厚祿手裏的時候,已經是一年後了。購置了汽車的徐厚祿在這商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開始時花大價錢請了外國的師傅來培訓自己的司機學習開車技術,經過很長時間的學習,培養的司機終於能上路了,可是後來在行駛過程中車輛出現的故障,自己根本無法排除,本地也沒有能維修的地方,想修就必須讓火車給拉到北京。無奈之下,隻能當成廢鐵停在院子裏。眼瞅著自家的生意日漸蕭條,徐厚祿不甘心,又拿出一萬塊大洋購置了五輛貨車。隔年貨車開來後,剛跑了幾趟庫倫,外蒙古宣布獨立,關閉了庫倫所有的漢人商號,再不允許漢人自由出入通商。張庫大道上的生意被迫中止,這一年是一九二四年,靠運輸貿易為生的徐厚祿這條財路基本斷了。
張庫大道上的生意停滯後,徐厚祿也沒有閑著,他開始著力打理自己家門口的生意,用自己的貨車拉進拉出,溝通口裏口外的貨物運輸,隻是生意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時局動蕩,軍閥連年征戰,匪患橫行,處處民不聊生,生意日益艱難,好在徐家家境殷實,在鼎盛時期賺下了幾代人也花不完的大洋。徐厚祿看著自己日漸衰老,兒子們都已長大成人,一番思量後決定開始給他們分家,讓他們每人負責一片產業,平時各自經營運作,兄弟間互相幫襯,如有大的商機兄弟們則兵合一處將打一家。
徐世賢是徐厚祿二房太太生的,大房太太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二房太太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在兒子當中徐世賢排行老三,由於徐世賢是庶出,所以大部分家私都由嫡出的兩個哥哥先行挑選,老大選擇了家裏的主業,車隊都歸他,外加縣城一半的田產,老二選擇了自家在縣城經營的其他產業和縣城另一半的田產。輪到徐世賢的時候,隻能選擇城外購置的田產牧場,徐世賢也不想和兩個哥哥爭,他倒是樂得自己守著一片天地去逍遙,他爽快的答應了父兄的安排。徐厚祿給徐世賢在縣城留了一處房產,然後給了他幾千塊大洋的本錢,讓他自己謀劃生計。
徐世賢覺得這亂世之年也沒有好的生意可做,不如把分到的田產全部開荒種莊稼,不論世事如何變遷,人總歸是要吃飯的,關鍵時刻手裏的糧食才是最大的財富。徐世賢打定主意後,計劃先在分給他的田產上蓋一處房子,然後再雇些長工把周圍的地開荒,做一個逍遙自在的小地主。他把想法告訴了父親。徐厚祿就找了一個遠近聞名的風水師,帶著徐世賢和幾個家人騎著馬在自家的土地上尋找一個好的所在。經過幾番勘察,選在了縣城南部不遠的一個小山腳下,背靠大馬群山,南臨洗馬泉,整個草場,方圓數公裏,地勢平坦,草木茂盛。於是,徐世賢就在這裏大興土木,開始規劃自己的宅院。有錢好辦事,沒用多久,徐世賢就在這荒野之地,蓋了一處帶有後花園和偏房的三進院落,在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草原上這片青磚青瓦的院落就成了一處世外桃源。
一九二六年,二十一歲的徐世賢在父親的加持下為自己打造的豪華私邸竣工,徐世賢帶著妻子和剛滿月的女兒,領著十幾個家人就都搬了過來。徐世賢手握著上萬畝的地契,開始規劃自己的生活,他把原來自家商隊解散後的一些車倌招攏了來,告訴他們有願意種地的可以來當長工和佃戶,這些失業已久的昔日家奴,聽到少東家要開荒種地,都拖家帶口從四麵八方跑了回來。家裏的長工和佃戶日益增加,徐世賢開始為他們搭屋建宅,以自己的宅子為中心,向外圍蓋起了一排排的土坯房。由於徐世賢宅心仁厚,不管是對家裏的下人還是長工佃戶,都照顧有加,從不隨意苛責。為他勞作的這些人,徐世賢都為他們安排了房舍,讓他們一家老小有遮風擋雨的所在,這些人都感恩徐三老爺的恩德,在田地裏舍得下力氣幹活,這些荒草地很快就變成了萬畝沃土。隨著土地開墾的麵積越來越大,搬到這裏來的佃農也越來越多,這裏也漸漸變成了一個上百戶人家的村落,人們就把這村子叫成了徐世賢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