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高考和曆史上的高考相比,還有一個小小的細節有所不同。
在科教會議結束、確定恢複高考之後,趕在各大報紙公布消息之前,陳建國給老家地委紅星出版社的革委林主任打了個電話,請他聯合以前出版自己小說的另外六家出版社,用所有的資源全力出版《數理化自學叢書》和高中“語數外”課本。
別談版權,問就是不用。
林主任就是當年的林主編,接到陳建國的電話,他瞬間明白發生了什麼事,當即二話不說,迅速聯絡六家出版社,在短短一個月內印刷了幾十萬套相關學習資料。
等到各大報紙宣布高考的消息,這幾十萬套資料在短短幾天內被搶購一空。甚至一本定價隻有兩三毛錢的書,被炒高十倍,有人開價三元求購,卻依然購買無門。
但比起原來曆史上的資料缺乏,情況無疑好了無數倍。
1978年的春節,是十年之後最熱鬧的一個春節,尤其是家裏有考上大學生的,那是敲鑼打鼓鞭炮齊鳴。
在整個小縣城所有的有大學生的家庭裏麵,陳家毫無疑問是最受矚目的一個。
陳瑛考上了北大,陳建軍考上了清華,都是全國最好的學校。
什麼蘇聯帶核能發電機的衛星墜落加拿大、史上最不講武德的《新聞》改版後正式開始播出、……這些國際國內大事在這個地方都不能跟陳家的新聞相比。
除了一個傳奇人物陳建國,陳家還有一箭雙星,誰看了不羨慕?!
江邊候客廳,縣裏敲鑼打鼓,給所有出門上學的學子戴上大紅花,將他們送上客輪。
他們有的去地委、有的去省城,也有的去外省。
除了陳瑛和陳建軍,全省分數最高的就是馬文英,她考的是全國紡織專業最好的大學東華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後,她就在棉紡廠的新老領導麵前立下軍令狀,學成之後,一定回小縣城,把棉紡廠辦成全國最好的紡織工廠!
為此,棉紡廠也保留她的一切福利,即使是在上學期間,所有工資獎金也一律照發,讓她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專心完成學業。
輪船到了省城,絕大部分的學子都已經下船,陳建國也和馬文英揮手作別,帶著家人們下了船。
陳建軍和陳瑛要去北京讀書,自然要跟著大哥走,甚至連報考學校也是陳建國拿的主意,兩人隻有聽話的份。
要問考不上怎麼辦?
陳瑛……嗯,陳建軍說不得要在床上複習半年,明年繼續考。
日子一天天的過,陳瑛和陳建軍也漸漸適應了學校的生活。
可是陳建國還是沒等到《大國崛起》出版的消息。
他自己手裏倒是還有底稿,可一部董事長看過的書稿,他不發話,誰敢擅自出版?
等到四月份,連右隊運動員都全部轉正摘帽了,陳家灣的勞動大隊也解散了、小縣城的勞動農場也被縣農業局接收改成農技站的試驗地了,書稿還是沒有任何消息。
陳建國實在忍不住,顛顛地跑到茅盾先生家,詢問書稿的情況。
茅盾先生倒是幹脆,“別說,前幾天我還真替你問過,可鄧生說了,那書裏的內容太過博大精深,他需要好好研究一下,等他弄明白了,再幫你出版。”
說著還拍著陳建國的肩膀安慰,“放心,上麵已經在研究恢複稿費的問題,晚點出版也好,說不定多等一兩年,連印數稿費也一起恢複,你那書一經出版,就可以直接在內城買套三進三出的大院子,省得你現在住鄉下,連個電話也沒有,找你的人都不方便!”
陳建國心想,那是稿費的事情嗎?我差那點錢嗎?還有,我住的地方很鄉下嗎?沒見首鋼和董事長都在那裏嗎?!
對了,現在拿著錢也沒院子買啊,恭王府裏還住了兩三百戶人家呢!
總之他明白了一點,自己的那部書稿,短時間內大概是不可能出版的了。
不過也沒關係,反正他寫這部書,也是為了給上層做參考,隻要能讓領導重視,晚點出版就晚點出版吧。
就是不知道會不會是刪減版?
想想裏麵夾帶私貨的內容,他頓時有一種強烈的預感,很有可能啊!
落寞地回到家裏,過了一段時間,遠在廣州的蔡廣振竟然跑了過來,而且是坐著出租車來的,下車的時候,跟司機一起小心翼翼往家裏搬進來一隻大紙箱子。
馬秀英、梅映雪、陳愛華,還有三條狗,圍著放在桌上的紙箱子看個不停,小梅都忘了給蔡廣振倒水。
也別指望家裏的編外人員劉瑩了,她也考上了大學,現在正在學校學習呢。
陳建國索性拎著開水瓶出來,給蔡廣振倒了一杯冰啤酒,好奇地問道,“這東西哪兒來的?”
直到陳建國說話,小梅才反應過來,慌慌忙忙進屋拿果盤、沏茶。
蔡廣振客氣了一陣,才笑著說道,“就是香港那家寰球商業公司嘛,他們前幾天運了兩台計算機過來,說是可以打字,會拚音就能用,還能做表格,一台是送給我的,一台是送給你的。我一想接受禮物不是受賄嗎,就堅決付了錢,你這台就給你送過來了,唉,待會兒錢別忘了給我啊,按照官方彙率,小兩千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