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縣城,城關鎮,
9月1日,全國學校開學的日子,
出生於49年9月的陳建國,今年正好6歲,在這一天,他被親爹提著後領扔進校門,和其他小夥伴一起,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學生。
寬敞明亮的“紅星棉紡廠子弟小學”一年級教室,紅磚牆上用石灰刷了白,地麵是捶打結實的三合土,比職工宿舍的光板地強上許多倍,隻比王大戶家的青磚地麵差了些,
窗戶上蒙著嶄新的窗戶紙,結實耐用,還透光,一次可以用上一年半,
隻要沒有熊孩子拿手指頭捅破!
如果真有也不怕,學校自然會請家長,家長便會將自家的熊孩子先在學校教一頓,回家再訓一頓,還要補上窗戶紙錢,喵喵尒説
隻需兩三次殺雞儆猴之後,應該也就沒了,
直到再有新生入學,如此循環。
新建的教室確實挺好,隻是課桌稍微差了些,
比菜場裏殺豬佬案板稍薄一些的長條木板,用刨子推平,釘上四條腿,下麵再弄個不帶抽屜的隔板,當做放書包的地方,便是一張可供兩人學習的課桌,
至於座椅,一條長板凳足矣。
身為剛從二十一世紀穿回來的重生者,原名陳國慶的陳建國,對於這種課桌的印象,還停留在為山區學校募捐的慈善廣告中,
兩腳不著地的吊著,身子趴在課桌上,頗有點新鮮感,不時用手指敲兩下,摳一摳,想著這張課桌能用多久?
眼睛卻一直看著前方,
課堂前麵,木板刷黑製成的黑板上方,貼著八個大字,
那是偉大教員為渡江小英雄寫的題詞,也是對全國少年兒童的殷切希望,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黑板下的講台,擺著一張課桌同款的講桌,不僅不比下麵的課桌新,甚至可能是全教室裏最差的一張,
極有可能是從隔壁街的勝利小學拉來的。
戴著一副圓框眼鏡,身穿青色長大褂的語文課老師,是橫跨清末民國,有著四十多年豐富教學經驗的張增光先生。
陳建國這兩天聽大人們閑聊瞎扯的時候說起過,
張老先生頗有名聲,今年紅星棉紡廠成立子弟學校,教育局劃撥一批教職工,這位老先生便被調來這裏擔任語文老師,
兼,算術老師、班主任、年級主任、教導主任、副校長,
以及全校的書法老師!
擔子是重了點,不過,
紅星棉紡廠小學是4+2的六年一貫製小學,
4是指初級小學階段的1到4年級,簡稱初小,2是指高級小學的5到6年級,簡稱高小,
全校六個年級兩百八十多名同學,卻隻有五位老師加兩位校工,
除開不承擔教學任務,一個管全局兼後勤的校長,一個管財務的會計,學校的五位老師,又分為兩位高小老師,和三位初小老師,
初小四個年級的三位老師,其中一位是圖畫和音樂老師,不教正課,但要一個人負責整個初小的課程,至於高小,他們學業重,便沒有安排,
所以初小的正課老師,是一個人管兩個年級,
另外,別看高小兩個年級有兩位老師,就以為他們的任務輕,
那是因為高小又增加了課程。
此時的小學一共有八門課,一年級學語文、算術、圖畫、音樂和體育,高小階段,也就是從五年級開始,增加自然、曆史和地理,減少副課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