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萬人?”
張陽也被這個數字驚住了,按照他的設想,在古代一府之地能有個一百萬人算頂天了,而且冀北府還是邊塞地區。
“是的。”
張宗森回答道:“冀北府其實本來人口應該隻有一百萬上下,加上寧化所和寧安所兩個千戶所差不多有十幾萬人,再加上各地的流民差不多有三十多萬人。”
這個解釋算是合理的了,畢竟冀州在這幾年的旱災當中一直都算比較輕的。
旱災最嚴重要屬秦州和豫州,其次就是晉州和青州,而冀州不僅受災最輕,境內還擁有安北都護府坐鎮,遭受韃子襲擊的可能性又最低。
流民們逃亡自然就選擇了比較安全的冀州,而不是繁華的京畿之地。
張陽也是感歎道:“沒想到冀州的流民也還有如此之多,枉我以前還要跑到晉州去找流民。”
張宗森說道:“如今流民已經被安置下來,為了便於管理,我準備成立一百三十個大隊,每個大隊的人口在兩千到三千人之間。”
張陽也明白了他的意思說道:“那你是準備先開展流民的工作?”
“是的。”
張宗森說道:“流民本就屬於無產者,隻有他們才能在最快時間內接受我們的先進思想。”
“嗯,既然你想這麼辦,那就盡管去辦,但是要記得,不論在哪裏開展工作,一定要讓政委們帶著軍士們一起行動!”
張陽囑咐一句,流民們才加入進來,他一向都不是很放心的,隻能讓政委和軍隊配合,才能更好的保證政委的安全。
隨後張陽又說道:“這樣的話,每個大隊可以挑選出五百人的民兵隊伍進行基礎訓練,加上兩個千戶所的民兵,咱們現在就要有十幾萬的軍隊了。如果後麵加上整個冀北府,要是全部動員起來恐怕得有四五十萬吧!”
張宗森思索了一會說道:“軍隊的人數固然重要,可是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沒上過戰場的新兵,恐怕數量多了反而也不是太好。”
“這的確是個問題。”
“不過訓練依舊按照之前的訓練模式進行,身體強壯的編成重裝步兵,一般的編成火槍兵,會騎馬的編成騎兵,然後隔一段時間就讓他們去周邊剿匪,戰鬥力也會盡快形成。”
張陽現在寧化所和寧安所擁有著近七萬的民兵,其中可以編為重裝步兵的有一萬多人,火槍兵有四萬多人,就連騎兵也有近一萬多人。
雖然現在重甲還沒有配發下去,可是火器和馬匹都已經下發到了重裝步兵的軍營中,現在恐怕已經在開始訓練熟悉火槍和騎兵了。
而且也不用給民兵發放糧餉,隻需要在訓練的時候保證他們吃飽飯訓練,其餘時間都是自行解決。
這不是張陽摳門,舍不得,而是故意這樣做的,因為隻有這樣做,才會調動民兵們訓練的積極性,哪怕是在農忙時節,下田之後也恨不得去訓練一番。
既然張陽都這樣說了,張宗森也沒有其他的建議。
張陽又繼續說道:“現在軍隊上思想工作也要做好,哪怕不能讓大家都明白人人平等,也要先教育好下一代這個道理。”
“是。”
張宗森點頭應是,這個本就是他們政委的工作之一。
製定大致的計劃,具體的實施由政委們處理,其他的事情也不多需要張陽操心什麼。
……
“大人,不知找屬下何事?”
楊武昌,張輔和王明接到張陽的軍令,一刻不敢耽誤的來到總兵衙門前來報到,張陽正與張政委交談工作,看見幾名將領到來,也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