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連韜見勢不妙,他的兵馬本比趙玄策的多,但是自雙方交戰以來,他損兵折將過多,眼下他的兵馬已經少於趙玄策的兵馬,如今趙玄策這一邊又來了兩萬援軍,如今的情況,對他來說是雪上加霜。
他當機立斷,帶著手下的幾萬殘兵衝出了包圍圈,一路且戰且退,往蒙古草原逃去。
趙玄策不想放虎歸山,便帶著兵馬一路去追趕,一直追到草原上,已經離開了孟國的領土,現在他們所在的位置屬於蒙古草原。
羅克望著延綿無際的草原,有些擔憂,偏頭望著趙玄策,開始勸他撤兵。
“殿下,我們撤吧,我們對草原上的地形不熟悉,赫連韜逃來這裏,一定是去找蒙古草原首領求救了,我們若是對上草原上的兵馬,雖然不會輸,但是也免不了一場惡戰。
“到時候損兵折將,對我們來說就是大大的不利,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滅了孟國和周國,還是先回去收拾這兩個爛攤子吧。等日後安定下來了,再領兵來打草原。”
趙玄策想到鈺蘅獨自領兵去打合肥,還要去打周國,不知會不會遇到危險,若是他執意要打草原,這一仗不知道還要打多久,國內的情形也令他擔憂,左思右想,他最終還是下了撤兵的命令。
當即退回孟國境內,分兵駐守孟國城池,他帶著剩下的兵馬奔赴合肥,要與鈺蘅彙合。
鈺蘅此時已經和畢昇交戰了。
畢昇雖然隻有兩萬兵馬,但是因為畢昇領兵有方,他愣是將這兩萬兵馬帶得軍心十分穩定,還沒在鈺蘅手上吃大虧。
鈺蘅的心情也有些急躁,她十分擔心江蓉的安危,頻繁地發動進攻,要與畢昇決戰。
畢昇明白若是與盛國大軍硬碰硬,他不一定會贏,現在孟國已經吃了太多的敗仗,損失了太多的兵馬,他手下的這兩萬兵馬,就顯得十分珍貴,他不願再有人犧牲,隻想拖住鈺蘅這支兵馬,讓周國有機會打敗盛國水軍,他好繼續和周國聯手,對抗盛國。
羅化微得知趙玄策和羅克已經撤回孟國,他就不再擔心孟國北方的安危了,安排副將守城,他親自帶著兩萬兵馬去支援鈺蘅。
鈺蘅見羅大將軍來了,不由得喜出望外,當即決定要和畢昇決戰。
這一回,畢昇再也不能如願將盛國的兵馬拖住了。
畢昇戰敗之後,他不願苟且偷生,麵朝著洛陽的方向,揮劍自刎。
鈺蘅得知此事之後,命人將畢昇厚葬,立碑,紀念這位忠心耿耿的孟國大將。
畢昇戰敗身死的消息傳到周國,戚彥和楊旭心情就不太好了,失去了這個盟友,意味著盛國將會全力來對付周國,他們的壓力更大了。
正如戚彥楊旭所料,鈺蘅和羅化微當即率兵攻入了周國,沿著水路,打到了建康城下,戚彥和楊旭不得不分兵去建康解圍。
由戚彥率兵兩萬去建康,楊旭繼續和江蓉對峙。
趙玄策本想立馬率兵去與鈺蘅彙合,好一起去打周國,但是羅克勸他,洛陽還沒拿下,洛陽乃是孟國的都城,由他親手打下來,才是最有意義的。
“殿下,不必擔心崔將軍,我父親不是已經帶著援兵趕去了嗎?崔將軍手下還有五萬兵馬,不會吃虧的。”羅克見趙玄策還有些猶豫,便笑著勸道,“崔將軍獨自領兵,一路攻城陷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殿下理當相信崔將軍。”
“是,你說的對,我若是還執意趕去和鈺蘅彙合,名義上是幫她,實際上是遮掩了她的光芒和功勞,我還是不去了,改去洛陽吧。”趙玄策頷首。
他也想明白了,他不能用自以為好的方式去對鈺蘅,而是應該用鈺蘅喜歡的方式對她,他想鈺蘅也不想他不顧大局執意趕去她的身邊。
趙玄策帶著大軍抵達洛陽之後,沒兩天,李訣就勸小皇帝打開城門投降了。
畢竟如今孟國派出去的兵馬不是被盛國俘虜了,就是被赫連韜帶著逃去了蒙古草原,孟國的城池也都落在了盛國的手裏,隻剩下洛陽這一座孤城,再繼續堅守下去,也是負隅頑抗,堅持不了多久。
這樣做,隻是讓城內的百姓受苦罷了,早點開城投降,還能讓老百姓早點過上正常的生活,畢竟盛國的大軍對老百姓一直很友好,從不傷害老百姓,也從不要老百姓的一針一線。
趙玄策接受了孟國小皇帝獻上的降書,而後率兵進入了洛陽,接管了洛陽的一切。
與此同時,鈺蘅也率領大軍攻進了建康。
楊旭戰死,戚彥被俘虜。
周國小皇帝焚燒了宮殿,整個周國皇宮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