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一下,本人的這部小說與一般的網絡小說不同,不是內容不同,而是書寫的體裁不同,本人的這部小說是一部既可以看又可以講的“評話小說”。

什麼意思?什麼是評話小說?

評話小說也叫評書話本,其實就是評書表演者的底稿,行話叫“道子”,講評書,實際就是在講評書話本,隻要有了評書話本,人人都可以講評書。

當然了,講得好不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說書還得有技巧,這和唱歌是一個道理,同樣一首歌,唱得好就是天籟能賺錢,唱得不好就是號喪得要人命。

那麼大家可能就會奇怪了?為什麼我要把小說寫成評書話本?說到這裏,那我就不得不給大家簡單普及一下什麼是“評書”了。

評書和有聲小說不同,它和相聲一樣,是曲藝的一種,是一門以說為主的傳統表演藝術,最早叫評話,源於唐宋,盛行於明清,至今仍在廣為流傳。

評書所講的故事,一般分為四類,分別是講經、講史、講鐵騎和講銀字。

解釋一下,這經和史指的是佛經和曆史,而這鐵騎和銀字,指的是杆棒金鼓之類的戰爭故事和煙粉靈怪之類的民間怪談。

換句話說,這鐵騎和銀字,其實就是古時候的流行小說。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評書也講流行小說至今仍在流傳,那為什麼如今的小說卻沒有一部或是隻有幾部被改編成評書,其它的都是有聲劇?

可能有的人就會說了,小說是小說評書是評書,小說是用來看的,使用的是“閱讀性文學語言”,要有一定的文學深度才能讓人產生思考、引起共鳴。

而評書是用來聽的,使用的是“講述性文學語言”,必須要通俗易懂、簡潔明了,否則聽眾就會跟不上故事的節奏聽不懂,二者的文學性不同,無法共通。

說得沒錯,要是換在以前,這小說還真是不好改編評書,二者的文學性的確不同,小說自有小說的魅力,評書自有評書的優點,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可時代不同了,那些有深度的文學小說固然還是很受歡迎,但隨著網絡的興起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如今最受歡迎的卻是網絡小說。

網絡小說被許多當代文人鄙視,稱其是無腦的“小白文”,但我想說的是,這小白文不就是更加通俗易懂的講述性文學語言嗎?

換句話說,這所謂的小白文,不剛好就是評書表演需要的語言嗎?

既然如此,那要把這些網絡小說改編成評書豈不是更容易?這是不是意味著評書這門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語言藝術,又迎來了一個春天?

非也,隨著再也聽不到幾位評書大家的“下回分解”,評書這門傳統的藝術已經漸漸走向沒落,還在繼續傳承和推廣這門藝術的人,也已經屈指可數。

大家想想,就連郭老師都跑去說相聲了,這專門說書的人又還能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