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濱與霍家人一塊兒、特別是與霍景明一塊兒共進晚餐的事情很快就被人傳了出去,也很快就傳到了太子跟楚王等人的耳中。
“於家這是什麼意思?想要撇開老四,跟老三合槽了?”楚王這話說的有些粗,但卻沒有拐彎抹角,很是直白的表達出了自己的疑惑。
魏致遠也不是很清楚於濱的想法,但是對於於相他卻是知道一點兒的,那是個極其圓滑、八麵玲瓏的人。m.X520xs.Com
聽說,在他還隻是個地方上的小官的時候,便是跟哪一派係的人都很能說得上話來,差使辦得不錯、即便偶爾替上官、同僚遮掩一些無關緊要的小毛病也能做到令人如沐春風。
偏偏有這等手段,令所有人都誇他的一個人,卻是個實打實的保皇黨,隻忠君、其餘的派係一概不論,魏致遠不知道,這是否是於相已經入閣為相之後的底氣,但從他身上確實看不出偏頗來。
至於於相的那個孫子,長得倒是風光霽月的,也跟在吳王身邊替吳王謀算了一些事情,但是在他看來,“於濱這人,心高氣傲,從吳王至今沒能將其籠絡在手看來,他會跟在吳王身邊謀算,大抵也隻是出於少年好勝罷了。”
魏致遠似乎是想說服自己,又強調了一句,“少年人好勝,霍家六郎又是今科狀元出身,兩人遇上了,暗自較量一番也是常有的事情。”
魏致遠的侄兒魏玉樓與於濱同在翰林院為官,透過魏玉樓的一些事情,多少也知道一些於濱此人的行事作風。
楚王見魏致遠這樣說,也跟著自我說服,“這霍六也是的,好好的一個狀元,不去翰林院呆著,做什麼跑去刑部當官?”
對於這個魏致遠就有了一些正經的說法了,“霍家這樣的家世,又用不著他去翰林院掙一個清貴的名聲,再加上霍六往年的所作所為,也跟清貴無一絲半毫的關係,去了刑部反而更符合他的氣質。”
說起這個,魏致遠又想起了另外一件極其隱秘的事情,他家老頭子竟然在科舉結束之後,問起了魏玉樓,可知霍景明有何喜愛以及擅長的東西。
他記得當初魏玉樓說的好像是,“師弟別的都挺好,就是有點兒貪財,且喜行商人之道。”
他自己當時是沒有什麼反應的,但是他卻記得他家老頭子,在聽到這個答案之後,竟然問魏玉樓,是否需要他將霍景明調到戶部,在戶部謀一個差使。
所幸的是魏玉樓拒絕了魏相的這個便利。
楚王聽了魏致遠的話後,也想起來霍景明這幾年不著調的事跡,也覺得選擇入刑部很符合霍景明的氣質,至於於濱的事情,在經過一番論說之後,他也沒有太過放在心上。
但太子這邊卻是有著不同的想法,特別是楊臨嘉,他可不認為於濱與霍景明的那一次相會,僅僅隻是偶然,若真是偶然就不應該在於濱出了吳王府之後,他覺得那肯定是有預謀的。
“於濱此人……我看不透他的想法。”楊臨嘉很是誠實的說了這樣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