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魅力巴黎(1 / 1)

經過幾小時的長途奔波,伊筱雅、韓雪來到了巴黎。韓雪不禁想起了自己在電腦上查到的資料。

巴黎是法國的文化中心。早在1469年,法國第一家印刷場在拉丁區誕生,至今巴黎的新聞出版業仍雄踞首位。世界最大的通訊社之一法新社(AgenceFrance-Presse)設在交易所廣場,150家分社遍布全球。巴黎出版的《世界報》(LeMonde)和《費加羅報》(LeFigaro)享有國際聲譽。拉丁區也是法國高等教育的搖籃,古老的巴黎大學現已分為13所獨立的大學,共有30多萬學生,其中5所分布在郊區。

巴黎擁有50個劇場,200個電影院,15個音樂廳。巴黎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奧斯曼大街,占地11萬平方米,整個建築兼有哥特式和羅馬式的風格。法國國家音樂學院和舞蹈學校也設在這裏。

巴黎的“街頭藝術”十分活躍,城市西北部的泰爾特爾藝術廣場是世界聞名的露天畫廊,每天都有不少畫家在這裏即席作畫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萊廣場和聖·日耳曼德伯廣場等地,青年學生和市民經常自帶樂器舉行音樂會,表演各種節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曆史名城,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盧浮宮、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喬治·蓬皮杜全國文化藝術中心等,是國內外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美麗的塞納河兩岸,公園、綠地星羅棋布,32座大橋橫跨河上,使河上風光更加嫵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島是巴黎的搖籃和發源地。塞納河畔聖米歇爾林蔭大道有綿延數公裏的舊書市場,每天都有不少國內外學者、遊客來這裏選購心愛的古籍,形成塞納河畔古老的文化區——拉丁區的一大特色。

巴黎活在細節之中。巴黎人無論什麼年齡,都像孩子一樣,某一兩天對一樣新東西很著迷。雖不富足,卻不乏安逸。

文化人是巴黎社會生活靈魂。19世紀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普魯斯特、波德萊爾、蘭波、喬治·桑、肖邦、王爾德、科萊特、熱奈;20世紀畢加索、本雅明、紀德、薩特、波夫娃、加繆、羅蘭·巴特、福科這一些文化名人,組成巴黎社會文化人群落。他們曾經生活在巴黎這個空氣中都充滿虛無的地方,可他們精神的創造力卻豐盈自由法國精神,並取得世界文化史上的最高成就。

在利普咖啡館、花神咖啡館、雙叟咖啡館,整個巴黎文化心髒,仿佛就在那裏跳躍;

在洛讚旅館大麻俱樂部,那些天才人物為追求瘋狂與刺激,整夜都在吸食“綠色果醬”,作家巴爾紮克拒絕吸食,卻沒有忘記采訪吸食者體驗與幻覺;那是一個自由與興奮時代,探索著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如何打破。

法國處在正中間,他們將時髦的藝術和保守的文化、國家統一的福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心明眼亮的現實主義和生機勃勃的浪漫主義進行了特殊的融合,而這些方麵都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無可爭議,也非常微妙。韓雪臉上滿是陶醉的神色,伊筱雅見她這幅模樣,有些好笑,隻得揮揮手。“小雪,去埃菲爾鐵塔吧。”

“嗯嗯,好呀!”

到了埃菲爾鐵塔。自稱“法國通”的伊筱雅為韓雪講解了起來。

”埃菲爾鐵塔,建於1889年是為當時的國際博覽會而建的,建好後遭到很多非議,說是一堆爛鐵破壞了巴黎的美。如今,這座曾經保持世界最高建築紀錄四十多年的鐵塔成為巴黎最重要的標誌。

浪漫的巴黎人給鐵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雲中牧女‘。埃菲爾鐵塔是為隆重紀念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100周年在轟動世界的國際博覽會舉行之際而建的。以設計人法國著名建築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的名字命名,並在塔下為埃菲爾塑了一座半身銅像。

1889年適逢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紀念,法國政府決定隆重慶祝,在巴黎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博覽會,以展示工業技術和文化方麵的成就,並建造一座象征法國革命和巴黎的紀念碑。籌委會本來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體、園林和廟堂的紀念性群體,但在700多件應征方案裏,選中了橋梁工程師埃菲爾的設計:一座象征機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見的巨塔。”伊筱雅滔滔不絕地說著。以至於身旁的韓雪睡著了也不知道。

“呃……小雪?你……在聽嗎?小雪?睡著了?!”伊筱雅氣急敗壞的說,但又沒有辦法,隻好把韓雪抱起來,走進一家豪華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