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這可怎麼辦啊?要畢業了,要畢業了,好迷茫啊,好不舍啊!怎麼辦,怎麼辦!?”
距離大學畢業還有最後三個月,不免讓人有一種錯覺,好像校園裏所有背著書包,拿著課本,來來往往的,都是應屆畢業生。
莫非心拿著紙巾一邊剝橘子,一邊看著從外麵拿著飯盒回來的舍友,經過自己身邊的時候,她拿起桌麵上的課本就往女生的後背拍去,“你就盡情的迷茫和不舍吧!飯吃飽了,畢業前後,工作要找,生活還是要過的!”
女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把手裏的飯盒扔在桌麵上,癱坐在靠椅上,整個人跟她剛剛走進宿舍時的得體姿態明顯就不一樣了,一邊踢開自己的單鞋,一邊叫吼著。
“不管啦,不管啦!飯也不吃了,工作也不找了,幹脆直接回家養豬算了,不用別人管著,生活也樂得自在些!”
莫非心將一瓣橘子塞進女生的嘴裏,堵住她的嘴,“要是都你想的一樣,那社會還要不要發展了?”
“我覺得吧,就算我是回去養殖,一樣可以給社會做貢獻,別的我不敢說,可是我仝佳義敢說,咱就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靠自己能力吃飯的,這也是在給社會做貢獻!”
說著,女生拍起自己的胸脯,很認真地在表達自己的對‘人生規劃’的解釋,然後想起了什麼,打開自己的飯盒,嘟囔。
“不過你說的沒錯,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身體是奮鬥的資本,這個不能忽略不計!飯還是要吃的!”
莫非心搖搖頭,麵臨大學畢業季,迷茫是有的,但是抒發自己的恐懼才是有益的,這個時候應該要多和自己信任的人傾訴自己的內心想法,這不是專業課上學到的常識嗎?
社會工作專業本來就是一個現當下比較冷門的專業,雖然現在全國各地都有社工機構,但這畢竟是一份還在緩慢發展的社會組織服務行業。
很多人,很多企業都不知道社會工作這一行業的存在,甚至是單位主管部門的領導也未必熟悉這一職業到底能做什麼,為誰做,怎麼去做……
據前方的師兄師姐傳回來的消息,社會工作實務和自己在學校裏的理論學習真的很不一樣,很多師兄師姐,在開始接觸真正的實務的時候,真的很難那接受想象和現實的差別。
在實際的服務過程中,總是會被服務對象認為是‘誌願者’或者‘義工’,麵對很多需要專業來的問題的時候,又擔心服務對象不理解。
社會工作本來就是“親”人的社會服務專業行業,每開展一項服務,總是要以服務對象的實際生理、安全、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需求為出發點,可是如果得不到服務對象的理解,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就很難開展下去。
有意思的是,在課上的時候,老師還很形象用《西遊記》力的五人團隊分別代表了馬斯洛五個層次的需求。
豬八戒的需求是生理,沙僧的需求是安全,白龍的需求是歸屬,唐僧的需求是榮譽,孫悟空的需求是實現自我價值。
他們取經目的不同,價值觀不同,所以一路行為就很好理解:八戒偷懶、沙僧撮合、白龍無聞、唐僧哭啼、悟空拚命。
而現在,作為即將走出校園的同學們的實際需求,更多的是最低一級的需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