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個謠言(1 / 2)

武王滅紂,周朝興起,勞動成果需要再分配,根據功勞親疏分封了七十一鎮諸侯,關係好的功勞大的,分在黃河流域土地肥沃的地方,差一些就安排到邊遠地方。

周朝到傳位到第九代周厲王時期,相對周國的衰弱,各諸侯國全都是自治政府,都漸漸強大起來,對周王也不象原來那樣恭敬了,周厲王暴虐無道,老百姓意見越來越大,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群體性事件—國人暴動,周厲王被鎬京的老百姓殺了。

人民是善良的,雖然周厲王不幹好事,但是大家還是把他的兒子,當時的太子擁立為王,就是周宣王。

吃一塹長一智,周宣王眼看著父親不正幹,激起民憤被滅了,自己上台後立馬任用一幫賢臣,修改政令,周室有赫然中興的趨勢。

雖說周宣王勤政愛民,但跟武王丹書受戒,戶牖置銘沒法比。

丹書受戒,戶牖置銘:

武王滅紂以後,對商朝的滅亡心有餘悸,自己的王朝應該怎麼治理才不會重蹈商紂的覆轍呢?

為了保證國家昌盛、子孫久長,登基第三天周武王便又去谘詢薑太公。

武王問薑尚薑子牙:“過去黃帝、顓頊那些賢君的治國之道,不知道在哪裏才能看到?”

薑太公說:“這些都要寫在丹書之上,大王想聽,先做齋戒吧。”

武王很聽話,老老實實齋戒了三天,這就是明君的做派,能夠尊重有知識、有才能、可以幫扶自己的人,換個別人,問你是看得起你,讓我齋戒,還要等三天,沒門,刀架在你脖子上看你說不說。

三天後,武王姬發穿戴得整整齊齊,薑太公也穿戴得整整齊齊,捧著丹書來到大王宮殿,宣讀丹書(為了醒目,用顏料把字染成紅色)。

大意是:要勤政,不要懶惰;要追求正義,不要追求私欲;任何事情,不自強就會失敗,不堅持就不能久長。

讀完之後,太公又發揮說:這些就是保證國家昌盛、子孫久長的治國大道。我聽說,用正當的手段取得政權,又以仁義來維持政權,這樣的政權可以百世不衰;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政權,而以仁義來維持政權,這樣的政權可以保持十代之久;以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政權,當權之後又不講仁義道德,這樣的政權馬上就會垮掉。

武王聽了這些話,不由得感到一陣心驚。武王伐紂就是以小犯上,當時商紂王是天下之主,周國隻是諸多封國中的一個小國。

武王回到宮裏,便寫了很多自戒自勉的銘文。在餐桌四角、座位、銅鏡、洗漱用具、手杖、腰帶、鞋子、餐具、門、窗、劍、弓、矛等所有能看到、觸到的地方都寫了不同的銘文,以提示自己不要忘記上天的旨意和太公的教誨。

有了誌向,還必須想辦法堅持下來,武王姬發做到了。

到周宣王這裏已經是第十代了,周宣王在位,根本比不上周武王的奮發圖強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