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日本在明代以前還曾有過二次戰爭。公元663年,唐水軍在朝鮮半島的白江口全殲日本水軍。這算是第一次中日之間的戰爭。第二次是在元代忽必烈時期,忽必烈曾二次派遣軍隊進攻日本本土,卻都折羽而歸。這一次元兵入侵日本失敗,對後世產生的極其重要的影響。日本人明白了他們在地緣戰略上的優勢,在當時海軍的軍事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它作為一個海島國家,有一道他人不可逾越的安全屏障。
www.cmfu.com發布
在有明一代,日本一直是大明帝國所主導的西亞太地區的國際秩序中,一個桀傲不遜的角色。朱元璋時代,日本良懷王上書說:“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聞天朝有興戰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聊以博戲,臣何懼哉。”
www.cmfu.com發布
朱元璋雖然很惱火,卻因“終鑒蒙古之轍,不加兵也。”於是,日本在大明帝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裏,獲得了一個獨立的與其它周邊國家不同的地位。朱元璋這一戰略性的決擇,為以後明代中後期的抗日援朝戰爭和清代的甲午戰爭,埋下了曆史性的伏筆。因為強大的大明帝國對當時倘且弱小的日本都無能為力,當日本的國力上升時,自然會使日本的統治者想要在西亞太地區取代中國,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者。
www.cmfu.com發布 這是戰略性的遠因。
www.cmfu.com發布
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擁有五十六萬的龐大軍隊,以武力威脅原屬大明帝國藩國的琉球、呂宋、暹羅和佛朗機等國,要它們向日本朝貢。當他得知,中國人竟然讓區區數量不多的倭寇橫行沿海一帶,“召問故時汪直遺黨,知唐人畏倭如虎,氣益驕。”,以為這是天賜良機,決定發動戰爭,遺書朝鮮國王說:“吾欲假道貴國,直入於明。”朝鮮國王沒有理會豐臣秀吉。
www.cmfu.com發布
於是,戰爭就因此爆發。
www.cmfu.com發布
般若寫的是空架曆史小說,將與史實多有不同。
www.cmfu.com發布
____________
www.cmfu.com發布
般若以為,中日在未來很難避免一戰。如果美國衰弱,那麼將會是中日單對單的挑戰;不然就是中國與美日同盟打一仗。
www.cmfu.com發布
中日以後為什麼很難避免戰爭的一個很顯然的理由是:日本主流社會對二戰時日本所懷有的世界戰略意圖是持肯定態度的,所以才會有政治人物一再出現對曆史事實的否認。小泉純一郎才會年年去拜祭靖國神社。實際上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曆史政治意識形態的戰爭動員,一伺有機會,日本必然會重新執行二戰時的世界戰略。
www.cmfu.com發布
中國現在的地緣戰略環境很惡劣,能夠給予中國緩衝地帶的現在也隻有西部了,但是一旦伊朗現政權被顛覆,建立成親美政權,那麼中國將麵臨四麵被美國從戰略上被包圍的態勢。衰弱而又懷抱大國雄心的俄羅斯極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背棄中國,而想左右逢源的印度,也會給中國背後一擊的。
www.cmfu.com發布 斯為序。
www.cmfu.com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