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第 1 章(1 / 3)

一九六八年十月十四日那天一早,一輛接一輛的工廠和部隊組成的敞篷汽車隊伍環繞在大連九中四周停放在那狹窄的馬路上。隻見那紅紙貼在卡車欄杆上的大字“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和“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等格外醒目的標語,把車裝點的充滿了新的生氣。在每輛卡車的周圍,站滿了為這市首批下鄉學生送行的家長和同學們。那天,正是這所學校上山下鄉準備出發的日子,也是全國的初中至高中六個年級一千七百多萬學生上山下鄉湧動的曆史大潮初始起波的日子.

在那熙熙攘攘為子女送行的人群中,家長們正互相探聽著各家子女的下鄉情況。一位家長正對著另一位家長打聽著:“這次下鄉你家走幾個?”另一位家長說:“走幾個,我就一個孩子,這不才快長大成人了,這不又要走了。你說叫不叫人不放心啊!”一位姓孫的大媽向那位姓王的中年大叔說道:“你家聽說這回走2個?”那位姓王的中年人答到:“嗯,我這倆孩子都走,他們都在這所學校念書。一個是一年級,一個是二年級。走吧,走吧啊!這也是響應□□的號召。全國的中學到高中生都走,一鞭子趕,這是政策!”大嫂,你也是來送孩子的?那位姓孫的大媽答道:“是呀,是呀,今天我是來送在這所學校念書的老大和老二的,這不一個在二年六班,老大是三年十班的。等兩天,還有個小的,在十中學校念書,也要走。聽說下在莊河什麼地方,十三歲上中學,剛念了不滿一年,就這□□,又趟上下鄉,真叫人擔心死了。這三個大的一走.......咳!真是真是叫人不放心啊!”說著說著,她眼眶裏還夾著淚花。另一位家長湊了過來:“這個班走兩個孩子的還有幾對呢!你也不用難過,咱們得聽上麵的。都走,咱也得走!這是一股革命的潮流。誰敢說不,銳不可擋啊,誰也不可擋!”

那些圍在車旁的學生們,此時,正忙著把自己的大小箱子、柳條包和下鄉用的被褥行李臉盆什麼的等用品搬上汽車。一位軍代表這邊指揮著學生們裝車,邊不時的嚷嚷著:“大家不要著急,不要著急,仔細點,仔細點!一定要那把行李放好、放穩!放牢靠一點!東西要經得起顛簸,經得起晃蕩。放牢,放牢啊。”

這時,領著二年級六班裝車的班長王治家也接過了話茬,不厭其煩的附和著說:“大家要聽軍代表的,好好地放。大的行李放下麵,小一點的往上放,穩一點,穩一點,抬!起!慢慢的,好!好!”

我們這個班近50名的學生,根據下鄉的地點和知青的分布情況,被安排分成四輛卡車,全校1500多名學生共一百二十四輛卡車,現在已全部整裝完畢,做好了蓄勢待發的準備。

這時,軍代表擦了擦臉上的汗水,還很顯擺地看了看戴在手上的那塊表,操著濃重的山東口音說道:“哎哎哎,同學們,好了好了,休息一會兒,咱馬上就要出發了!”

不久,我們接到了市革委出發的通知,軍代表在忙著叮囑著戰士:“注意行車安全,保持安全行駛速度!一定要順利完成這次接送知青的任務”“出發”,隨著軍代表的一聲令下,戰士們上了卡車。此時,我們這支浩浩蕩蕩車隊的車輪,開始轉動了。隻見那進行中的軍車,一輛接一輛的在緩緩駛離學校。

在那輛二十一人乘坐的敞篷汽車上,男女同學們都睜著大眼,凝視那棵課緩緩向後移動的大楊樹......。望著那向自己揮手告別的軍代表和老師們,望著那些還呆呆的杵在原地的父母和親人。此時,每人心裏都忽然湧上一股說不出的離別滋味。

尤其是在後麵,緊抓住車欄杆的我眼睛一直在盯著來送自己四歲的小弟弟和十二歲的小妹妹。耳邊還在回響著他們的話:“哥哥,你們能不走麼,我要想你怎麼辦你走了,誰來照顧我和弟弟呢?”小崔這時望著小弟那忽閃忽閃的大眼睛還掛著淚水。他的眼眶也濕潤了起來,這個從小就愛纏著自己,但從不哭鬧的小弟弟,這次他知道哥哥是真的要離開自己了,不知道是去多麼遠的地方,他再想追也追不上,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哥哥走。記著□□自己參加宣傳隊時,每次準備離家前小弟總纏著央求自己:“二哥,帶我去吧”於是我那時就騙他說“二哥哪也不去”然後趁小弟不注意時,自己從院裏另一個大門洞溜出去,結果,每次剛走出不遠,就看見小弟已在我要走的大門口外等著我,自己隻好帶著聰明的小弟去了宣傳隊。每當宣傳隊的大姐姐們,給小弟糖和餅幹時,小弟總是不要,不是此時小弟不想吃,但他知道平時家裏是沒有這些好東西的。但他能忍得住,不要也不吃。莫非小弟知道家裏窮,他是有骨氣,還是怕二哥出來不帶他,想到這些,小崔留下來一行熱淚。

在學校車隊駛離學校的過程中,同學們的眼神又不約而同的落在了校門口三樓頂層的那間教室。就是在那裏我們共同度過了那輕鬆有序美好而難忘的校園生活,就是在那裏,我們受到了□□對思想的滌蕩和心靈上的烈震,就是在那裏,我們把盼望已久的回校複課鬧革命而重新燃起的美好讀書願望被這“上山下鄉”號召的潮流給澆滅了的現實。

現在,我們這些出生在新社會長在新中國紅旗下的新一代年輕人,又一次滿懷青春熱血和對□□無限崇拜、無限信仰的激情,聽從了黨和□□的召喚,響應□□關於“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義無反顧的拋棄在父母身邊那無憂無慮城市舒適生活,順應當時社會發展的革命曆史潮流,毅然地踏上了這“上山下鄉,到農村紮根,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之路。

此時此刻,同學們個個凝視著“大連九中”的校匾,任憑它向後退縮著,慢慢的遠離自己。最後剩下那塊漸漸縮小遠去的母校牌匾的影子。

在車上,那個身穿舊黃色棉襖軍裝的,他就是這車20個同學的帶隊點長。當他看到大家對母校那依依不舍的深懷留念的神情,忍不住對同學們說“大家打起點精神,別死不亂慘的。同學們,咱們唱個歌吧!”他說著,便擼起了袖子抬起胳膊指揮著。“我們走在大路上唱!”於是大家跟著唱了起來,“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鬥誌昂揚,□□領導革命的隊伍,披荊斬棘奔向前方......”此時,這支歌在街道的上空逐漸回蕩起來,行進中的車隊,在這一刻也先後從前後車上飄來了歌聲。“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我們年輕人有顆火熱的心,革命路上當尖兵”“最響亮的歌是東方紅,最偉大的領袖是□□.......”這激昂的歌聲此起披伏,它滿載著同學們的激情,回響在市區的大街小巷上。

市革委會為我們這首批下鄉知青青年,在斯大林廣場舉行了簡短的出發誓師大會。當時革委會主任和市知青辦在誓師大會上,鼓勵和號召學生積極投入到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他激勵我們要在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道路上再立新功。同學們的代表也做了積極的發言,表達了我們上山下鄉的決心,要在農村廣闊天地中不斷鍛煉自己,永做革命的排頭兵、接班人。這慷慨激昂的誓言,更加樹立了同學們踏上這“上山下鄉”之路的決心,最後,在鑼鼓喧天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聲中,我們這批“上山下鄉”的車隊洪流啟程了。一路上,我們浩浩蕩蕩的車隊連綿不斷,同學們激情的歌聲響徹天空。就這樣,我們在歌聲的烘托中,漸漸地駛離了城市郊區。

隨著車隊的不斷行進,漸入同學眼簾的是一幅農村田園山村景象。同學們懷著喜悅的心情,遙望著那遠處慢慢向後移動虛渺連綿的山巒,心情也逐漸平複了起來,開始仔細地欣賞起這山村野景。車前近處是那片匆匆綠綠的田野莊稼,車的左邊是等待收割的玉米高粱,車前右邊是一壟壟等待收割的地瓜和花生.......,哎呀!前麵還有一撥兒老農民,在揮舞著鐮刀,正忙著收割玉米那!

其實,農村這些活計對我們來說本來也不是那麼生疏,記得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在參加每年學期的半月農村勞動時,也經曆過春秋勞動場麵,這樣的農活也見過幹過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