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太史子義(1 / 2)

楊廣聞言再次打量了太史慈上下,直將太史慈看得渾身不得勁,這才作罷,囔囔自語道:

“錯不了了,錯不了了,史載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美須髯,猿臂善射,觀其身材與史書上記載分毫不差,再加上其指端較虎口處更厚一層的老繭,一看便知其在弓箭上下過一定的苦工。再結合其出身必是史上的太史慈無疑。”強壓下心頭的激動,楊廣心下不由回憶起自己曾經看過的史書《三國誌》中對太史慈生平的記載,太史慈此時為其青年時期,這段時期其到過洛陽的記載……

“史載太史慈年輕時聰慧好學,曾任東萊郡奏曹吏。時適逢東萊郡太守和州府矛盾,誰是誰非朝廷一時難以判斷,於是朝廷就認定率先上報情況的一方情況屬實。

當時州裏的奏章已經提前送了出去,東萊太守擔心自己落後給州府,便尋求可以上送奏章之人。太史慈當年二十一歲,以聰慧好學,弓馬嫻熟聞名於郡。因此被郡太守選上,於是其晝夜趕路,一到洛陽便趕往公車門,恰巧碰到州裏派來送奏章的小吏正準備請求通報。於是太史慈當即攔下州吏,並詐言毀去州裏要通報的奏章,在忽悠州吏與其一起逃亡後,便再次返回洛陽,將郡守的奏章遞呈給公車府,為郡守贏得了這場州郡之爭,其後為躲避州府報複,便躲避到遼東去了。直至其後黃巾圍北海之際才再次顯露身影。於是略一整理了一下思路,楊廣對著太史慈言道:

“吾曾聽聞東萊有一人,侍母至孝,以聰慧好學聞名於郡,如今看來便是兄長你吧!”

“哦!不料京城也有人知吾之名諱!”太史慈聞言不由大異。畢竟身為一介郡府小吏,太史慈怎麼也想不出為何在這千裏之外的京師會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

“兄長不必好奇,吾對兄長隻有仰慕之心,並無惡意,吾也是偶然聽一遊俠談及遊曆之事,方才知道東萊有兄長其人。”

聽得楊廣如此說,太史慈方才略微放下心頭疑慮,畢竟大漢遊俠之風盛行,說不定便是哪個遊曆至東萊的遊俠恰巧得聞自己的名字,而不經意間透露了自己的名字。

“原來如此,隻是交談良久,吾還未知公子名諱。”心知對方對自己似乎並無惡意,而且觀其談吐彬彬有禮,也不似一般京中紈絝子弟,於是太史慈也起了一蕃結交之心問道:

“哦,是在下失禮了,吾姓楊名廣,尚未有字,乃當朝侍中楊奇之子。”楊廣聞言道。

“哦!原來公子便是近日坊間流傳的“楊門立雪”、“擊鼓救父”的楊公子!也怪慈孤陋寡聞,久聞公子天生一副重瞳雙目,公子特征如此明顯,慈真是有眼不識泰山,竟未認出公子,此乃慈之過也。”

“兄長言過了,廣不過一黃口小兒,當日之所為不過是盡一人子本分罷了,當不得兄長如此推崇。”楊廣謙虛道。

“公子過謙了,吾大漢一向以孝治天下,公子身懷一片純孝之心,就敢於敲響登聞鼓,入宮與天子當麵辯駁,為求司徒援手,以一單薄之身立於雪中直至昏厥,其仁,其勇可為天下人之表率。”太史慈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