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寧五年(1 / 2)

隨著楊廣父子二人重新相認之後,楊廣便真正開始融入到漢代的生活當中,每日除了早晚定省晨昏外,其他時間均在楊奇的安排下進行傳統儒學的學習,除前身之前已進行過開蒙的《倉頡篇》、《急救篇》、《訓纂篇》,以及之後學習的《孝經》、《論語》外,近日更是跟隨家族之中的族老進行楊氏家傳歐陽《尚書》的學習。

不知不覺間建寧四年已悄然在寒冬中過去。

建寧五年,春,正月。

漢帝劉宏擺駕光武帝原陵祭祀,時蔡邕為司徒掾,奉命隨駕,行至中途,望著整個龐大的車隊,蔡邕突然對著同乘的同僚感慨道:

“昔日,餘聞古之君王者,未有到墓前祭祀之禮,而今之帝王卻有上陵舉行祭祀的禮儀,最初大家認為這樣能夠減輕國家的損失。而今吾親眼見到了墓祭的威儀,吾體悟良久,這方才理會到這其中的深意,陛下之前問我當今禮儀較之前代頗為繁雜,是否能夠刪減一些。吾沉思良久,卻也未能當場給陛下以相關的建議,隻是對陛下說需要回去考慮一下,但吾心中似乎也對陛下之言有所認同,畢竟過度奢靡繁雜的禮儀也會給國家與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而今親眼見到墓祭的威儀後,吾才深明孝明皇帝的至孝隱衷,實不可輕易也。如今所見,有些禮儀看似多餘,但實際卻是必不可少,大概就是如此吧!”

這時一位小黃門匆忙而至,

“蔡公何在,陛下有旨,宣蔡伯喈覲見。”

蔡邕聞言道:

“諸位同僚,陛下有召,邕去去便回。”

周邊同僚紛紛拱手回禮。

“有勞黃門前麵帶路。”

“蔡公多禮了,請隨我來。”小黃門前麵帶路回禮道。

兩人一路穿過龐大的車隊,不多時,便來到漢帝的車駕前。小黃門上前對車駕內的劉宏說道。

“國家,蔡公已至。”

“哦,伯喈來了,上車駕來。”一道威嚴自車內傳出。

“諾。”

蔡邕應身施禮後,在小黃門的幫助下躬身進入車內後,在劉宏的對麵跪坐下來。

“伯喈,朕昔日所言想要廢除一些繁複無用之禮,不知如今可有答案。”劉宏沉聲問道。

“稟陛下,陛下之惑,臣苦思良久,並與太傅請疑,至今略有所得。”蔡邕道。

“哦,愛卿速速道來。”劉宏接著說道。

“諾!”

“陛下應知,昔日,世祖中興大漢,感西京長安毀於戰火,為免百姓勞苦,遂定都洛陽。然世祖時感昔日京師在長安時,其禮不可盡得聞也。後世祖崩,始葬於此,明帝繼位,其後明帝嗣位愈年,群臣朝正,感先帝不複聞見其禮,乃帥公卿百僚,就園陵而創焉。遂於尚書階西祭設神座。取天子事亡如事存之意,如與先帝有瓜葛之屬,男女皆至,王、侯、大夫,郡國計吏,各向神坐而言,願先帝神魂聞之。明帝感日後日月久遠,後生非時,人但見其禮,不知其哀。遂以明帝聖孝之心,親服三年,久在園陵,興此禮儀。仰察幾筵,下顧群臣,悲切之心,不可堪言。夫大漢,自立國以來皆以孝治天下,此禮本自明帝拳拳孝義之心,可為後世帝王之師也。其後臣將此事告於太傅,太傅以為然,遂讓臣將此禮,詳載於冊,以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