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8 章 鹹魚四福晉(01)(2 / 3)

不管什麼,你都要對民生有所了解。才不至於問出,何不食肉糜這樣的話語。”

“額娘,兒子明白。兒子以後把民生當做功課來學。”小小年紀的弘暉,從此被打開了另外一扇大門,有別於某一些繼承皇位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勤政愛民,推出各種利民措施。

康慶盛世,即便到了幾百年後也依然讓人讚歎。

“明白就好,額娘,相信我的兒子以後一定是個有所作為的人。”用手愛憐的在小弘暉的頭發上撥弄。

山後的小山穀中,還養了兩匹汗血寶馬(一公一母),走在平整的草叢中,楊清不經意的撒下苜蓿草種子。

被靈水浸泡過的苜蓿草種子,撒在草叢中,誰也發現不了。

種子上帶的靈水,還能滋養周邊的青草。

莊子上搞規劃,買下的山頭,分片的種植適合京城周邊種植的果樹。

桃子,梨子,蘋果,棗子,西瓜,柿子,還有葡萄也種植了些。

幾百畝幾百畝的種植,周邊的荒地,矮矮的小荒山,全部利用上。種上了該種的果樹。

利用好不容易出門的機會,楊清全部走了一遍,撒下了不少好東西在土裏,可以滋養果樹。提升優化果子的味道。

一直住了半個多月在四爺派了幾撥人前來催促,楊清母子才依依不舍的離開莊子。

她絲毫沒有作為主母要坐鎮府中的意思。

她離開以後,府中也不會亂套,會有序的運轉。

回到府中,開始了忙碌。

給德妃準備了不少的禮品,她店鋪中有的商品,隻要是稀罕的,都帶了幾份。

提前吩咐針線房給孩子們做的新衣裳,做好洗好。

進宮,德妃居住的永和宮,小廚房已經忙碌起來。

給小阿哥小格格在做美味的點心。

在德妃麵前,楊清又變回了那個溫柔賢惠的兒媳。婆婆問什麼,她答什麼。

乖巧的很,對於府中的事情,也一五一十的稟報,冷靜客觀。不添油不加醋。

“老四家的,你們府上的事情我不管。你自個兒看著拿主意就好,你的性子我是知道的,不會苛待那些人。”德妃如好多傳聞中的那樣,漂亮,身材婀娜多姿,看起來溫婉,賢淑,事實應該不是這樣。

一個身世低微的女子能在深宮接連生下一個個的孩子,還能站穩腳跟,能成為有封號的妃子,可不會是善茬。

“謝額娘盛讚。”楊清可不會在這件事情上謙虛。原主表麵上做的好,私底下可沒有現在的自己做的好,她確實沒有暗害後院的那幾位,在吃食上,住穿上都是按照定例,不打折扣的打發給她們。

吩咐自己下麵的人,別再關注幾個妾室什麼時候承寵,有沒有身孕的事情,隻是讓下麵的人多關注她們每天做什麼,見了些什麼人。

盯住她們不要搞事就好,不害人不代表想被人害。

曆史上弘暉是今年六月去世,現在可是五月中旬,她不能有絲毫的大意。

吃進嘴裏的東西她防的住,可防不住溺水,還有防不住殺人。

“你這孩子謝什麼?最近與十四家的多走動,你是嫂子在外麵多帶著她些。十四,也不聽話,總與那老八攪和在一起,你與十四家的多走動,加深兄弟倆的關係。

不管怎麼樣,十四與老四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德妃已經瞧出了端倪,老四與十三關係好,但與十四關係很差。十四那小子也是不懂事,扒拉著老八混在一起。

隻要一聽到十四說老四,她就頭疼。

“是。”

與十四府上住的不遠不近,倒是十四長去老八府上。自家府上與老八,老九都近。

每次十四去老八府上,自己也總能知道消息。

身邊的秀雲教德妃身邊的心腹宮女用一些新奇商品的用法。

包括潔麵液,怎麼用等等,還有香薰蠟燭,她讓作坊製作的香薰蠟燭,隻有一種型號的:大號。

一支大號的香薰蠟燭,能足足燃燒兩百二十四個時辰。

熏一個小時,滿屋子生香。屋子裏的座椅,人,還有帳幔,布的椅墊上,都是香氣宜人。

秀雲現在主要是幫忙管理楊清在外麵的莊子,店鋪,作坊等事宜。

教德妃宮中的大宮女與心腹嬤嬤,熟練不失親切。讓幾人對她的印象又深刻好了不少。

翊坤宮,宜妃

“聽說老四家的進了宮?”宜妃問身邊的大宮女。

“是,四福晉早些日子遞了帖子進來,聽說還帶了小阿哥小格格一起進宮。”大宮女輕聲回稟道。

“老四家的,可真是頂頂賢惠人。”宜妃不置可否,有些不舒服,自己的兩個兒媳,就很少主動進宮來看她,讓她略微有些鬱悶。

身邊的人可不敢接嘴,知道主子此時心情不好。

去拜見老康的弘暉,此時在養心殿陪著老康一起說話。

幾個月的洗腦,小弘暉已經不是昔日的那個小弘暉,有了很大的變化,麵對皇帝瑪法時,淡定坦然,沒有任何的拘謹不適害怕。

還能對瑪法提出的一些問題,發表自己的小小見解,雖然幼稚但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

一老一小,倒是聊的不錯,老康很是滿意眼前的孫子,是個好苗子,有善心,但不是善心泛濫成災。

“弘暉,近日是換了先生了嗎?”老康不解,雖然他讓人盯著下麵兒子與群臣的府邸,可也不是什麼都盯著。

小弘暉搖搖頭,“皇瑪法,沒有,孫兒沒有換先生。”

“哦,你那小腦瓜子中的一些想法,是誰教你的?”老康感興趣的問。

小弘暉歪著小腦袋,想了想,“沒有誰教,額娘帶著孫兒去莊子上住了一段時間,時常帶著孫兒在莊子周圍走動,還讓孫兒感受一些事情,孫兒自己就明白了。

有些知識在書本上能學到,可有些需要自己走進市井,切身去感受,去觸摸,還有去交談。

孫兒現在還時常跟著額娘學習民間物件漲跌之間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