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昆明池開鑿。主要目的在於拓寬加深“靈沼”,並擴其地以象滇池。唐代幾次疏浚昆明池,並把灃水引入池中,基本保持漢時風貌。唐文宗大和年間,因向昆明池輸水的石墶堰堵塞,池水逐漸幹涸,變為大片農田。唐代後期,昆明池因長年缺乏維修,堤堰多有崩潰,逐漸幹涸衰落。
這裏之所以適合建造水師學院,是因為昆明池利用鬥門鎮(今長安縣西部)東南一片窪地所建,池麵332頃,蓄水量約5000萬立方米。因潏水、滈水本是獨立流入渭河的兩條河流,後在今香積寺附近築堰使二水相彙通,二水相彙西流,人稱洨水,在今堰頭村附近又折向北流,至石匣口村,彙集於人工開鑿、拓寬後的湖區,從而形成昆明池。
地方大到可以讓兩個水師戰船,在水麵上拉開了架勢對演。
秦長青略微沉思了一下,既然是李銀環提出來的,那就說道說道吧,難得媳婦還想找點事情做,“預算的話到不是什麼天文數字,六七百萬貫就能搞定的事情。難的一點在於戰船的損耗,那可就是天文數字的,咱們的火器現在已經逐漸步入正軌了,隨隨便便都可以打沉一艘船。”
六七百萬貫?你這叫沒花多少錢?
馬周倒吸了一口涼氣,但對此也表示理解,水師學院和陸軍學院是不同的,所以花出去的錢也不能用陸軍去衡量,秦長青要想做哪件事兒的時候,也一定都盡量做到完美。
“能不能少點?現在朝廷真心沒多少錢可以揮霍了。東西兩市的翻建,如果按照你這麼搞下去,水部和民部這些年好不容易攢的一點家底,都要折騰光了。”
“馬叔叔,錢雖然是花出去了,但是你想沒想過,這些錢最終又去了哪呢?”
經濟,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
簡單說,叫做讓利於民,可又取之於民,資本家把這個稱之為貨幣流通!
李世民常常把馬周比作關中,可見馬周的才能有多牛逼。
但馬周也不是萬能的,後世的經濟理論他也不是什麼都涉足到的,古代的名臣所列舉的各項國策,基本都是休養生息,減輕賦稅,但對於所謂的經濟流通,卻不是很擅長,如果真的擅長,李世民也不用窮的叮當響了。
“建造呢,咱們做外包,能剩下很多錢的。”秦長青笑了笑,“馬相,這個錢國家出得起,不需要在坑我的錢了。”
“詳細的說一說。”馬周來了精神。
“民為國本,無論是什麼年代,民間富了國家才富裕。國家的錢去哪裏了,您老是最清楚的。都流落到民間了。但是呢,你會發現,朝廷流入到民間的錢越多,稅收也就越多。當誰收多了就說明錢幣的流通率高了,良性循環下也拉動了內需……”
,
,
。您提供大神秦長青李煥兒穿越唐朝的秦長青李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