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玄素的臉色很難看,於誌寧也很不爽。
講道理,長孫無忌這就有點威脅敲打的意思了。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地域之分、門戶之見,這點是不爭的事實,以唐、明、清最為厲害,神人朱八八當皇帝的時候,曾經出現最著名的南北榜案。
洪武三十年二月科舉,錄取的五十一人居然全部都是南方人,這引起了眾多北方學子的不滿,聯名上書,質疑主考官劉三吾等人舞弊、偏袒南方人。
結果朱元璋大怒,下令換人重新閱卷,結果發現呈上來的北方學子的試卷文理不佳,還帶有禁忌之詞,進而佐證此次科舉公正無私。
但北方學子對複審結果不滿,又質疑張信等複審官得到了劉三吾的授意,故意上呈水平差的卷子,混淆聖聽。
朱元璋再次大怒,將相關官員處死、流放,並下令六月再次考試,自己親自監考取士,又錄取了六十一人,全部是北方學子,才終於平息這次事件。
南北方差距在宋朝之前很明顯的,在三國之前,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區,是毫無疑問的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廣大的南方地區還尚未得到有效開發。
三國時期的東吳政權算是對南方進行了第一次開發;西晉永嘉之亂以後,北方大亂,大批人口南遷,從東晉到宋齊梁陳,雖然南方的發展速度加快,不過一直到唐朝初期仍然沒有超過北方。
但是,掛逼秦長青的到來,讓南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唐朝科舉和明朝科舉相反,大唐重開科舉至今,江南文士和關隴門人、清華書院的中榜率很高,唯獨沒有汾河門下的人。
汾河門下的人也全都集中在北方,到不是他們不行,而是汾河門下的人太牛逼了,不屑參加科考,這也和舉薦製有直接關係。
文中子是牛的一塌糊塗的大教育家,近乎大唐開國的功勳,半數以上全都是他的學生。隨隨便便一個舉薦就可以做官,何必參加科考?
毫不誇張的說,文中子的學生,隨隨便便拉出來一個都是進士,可問題是人家就是不參加科考,你說你氣不氣就完了!
長孫無忌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準備挑撥離間。
清華書院的經史教授、劍術導師段侖,也是汾河門下,按照長孫無忌的預計,那段侖教出來的學生如果高中,本應該是汾河門下的學生中榜,而不是清華書院的學生中榜。㊣ωWW.メ伍2⓪メS.С○м҈
“汾河門下,和關隴一直都有利益上的往來,也有聯姻存在,幾百年的發展融洽,咱們應該是一家人才對……”
長孫無忌的話說了一半,就被張玄素打斷,“輔機,先師從教到仙逝,再到現在也僅僅七十年,沒有滿百年,你說的恐怕不是我們汾河門下吧?”
“玄素說得對。”於誌寧的臉色陰冷,“你們關隴看上去一家親,但卻看中各自的利益,隻要有了一點風吹草動,就算是親兄弟都會下刀子。利益麵前別提什麼情分。”
“你想挑撥汾河門下和清華書院的關係,我勸你就此放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