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人多,管理起來自然就省力,李泰沒有著急進攻河西岸,他要穩定一下居民。
然後,李泰在河東岸建立了呂宋都護府,第一件事就像秦長青說的,在呂宋島上抓和尚查抄寺廟,一查不要緊,李泰都蒙了,天竺的和尚太特麼有錢了,實打實的肥了一波!
將所有的和尚都押到了河邊,一字排開,就讓對岸的呂宋人看著,就地斬首!
醫療、教育、養老、科舉等一係列的政策下發下去,河東岸的居民居然直接擁護李泰了。
將天竺的佛教徒的寺廟,全都拆了,隻留下標誌性的建築,改成了三清殿,真武佑民天君殿!
在河東全麵普及道教,所說道教的好,不僅是大唐的國教,也是綠鬆都護府的唯一宗教!
河東岸沙僧侶,河西岸的僧侶也是人心惶惶,立馬寫信,準備回天竺國尋找援軍。
理論上來講,在唐朝的時候,整個菲律賓,都算是天竺的殖民區,隻不過當時沒有殖民這個詞彙罷了。阿三當年也是叱吒風雲,牛逼的一塌糊塗。估計是“仏呃呢”吃的有點多,自詡天朝大國,智商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李泰越是大刀闊斧的改革,馬卡立卡就是越擔心。
於是,派出去使節,想要示好天竺,期待他的天竺阿爹,能給他一些支援!
呂宋也是天竺貴族們的收入來源,在加上呂宋島也是重要海上商道樞紐,天竺國王一琢磨,這地方不能丟,幹他!
於是,在漲海的崎頭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海戰,天竺百餘艘戰船,被大唐四艘戰艦擊沉,死傷者無數。
(漲海就是南海,崎頭是南沙、西沙以及南海諸島的島、礁、沙、灘的稱呼。運輸大隊長也是狠人,十一段線畫到別人家門口也是有依據的,就是自古以來。漲海和崎頭的記載最早是秦史,然後是東漢楊孚《異物誌》、三國東吳將領康泰所著《扶南傳》、《舊唐書·地理誌》、宋朝《瓊州府誌》、明代《混一疆理曆代國都之圖》、清代《更路簿》,確實是自古以來!)
一戰打得天竺水師精銳盡失,等天竺在想組建水師去攻打呂宋的時候,卻發現有個李恪的王八蛋不講武德,借著幫助大小勃律練兵的機會,赫然的攻打犍陀羅、簡失密、烏仗那……半個月的功夫,這三個小國就被李恪征服,遞上了降表,表示願意臣服大唐,學習大唐文化,全國信奉道教,尊奉道教為國教!
你以為這就完了?李恪把後方交給了權萬紀,重兵為主闍爛達羅國(朱隆杜爾),兵峰直指梯裏城(現在的新德裏),天竺上下舉國震動,大唐這是要和天竺開戰嗎?
頓時把戰略重心放在了梯裏城和秣菟羅,隻要越過梯裏城和秣菟羅,天竺境內就是一馬平川,大唐的騎兵,絕對不是吹出來的,有珠穆朗瑪峰擋著倒是沒事,萬一大唐騎兵在平原出現,那天竺就岌岌可危了!
於是,李泰也能騰出手來,安心的發展,安心的折磨呂宋國王馬哈利卡了!
裴宣機此時又貢獻了一條良策,開始殺人誅心:殿下,東西兩岸的呂宋人都是親戚,讓咱們東岸的人寫信勸降西岸的親戚……
,
,
。您提供大神秦長青李煥兒穿越唐朝的秦長青李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