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到最後的才笑得最好,這句話普天之下皆有用,戰場也不例外。
正當聯合艦隊的絕大多數官兵都全神貫注於與這七十多架美軍艦載機的海空大戰之時,二十架銀灰色塗裝、擁有粗壯起落架並且在機腹掛載有重磅炸彈的飛機以超過4000的高度飛臨戰場。在1940年末那場決定歐洲戰事走向的英吉利海峽大戰中,當時正是這種俯衝轟炸機使用重達1噸的航空穿甲彈幹爆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多艘大型艦艇。由於升空負荷較大,該型號的“斯圖卡”直到1942年冬才正式裝備德國海軍艦載機部隊,並被命名為Ju-87 C2,以區別於普通型號的艦載俯衝轟炸機。實際上,它們在外觀上僅有細微的區別,而考慮到飛行甲板的長度以及作戰半徑,重磅航空穿甲彈的規格也從1噸減少到了850公斤。
安裝在機頭位置的響笛曾經是“斯圖卡”的特有招牌以及從心理上震懾敵人的有力武器,然而這種裝置對於飛行速度有所影響,加之海上作戰追求突然性和隱蔽性,因而德國海軍的Ju-87C一律未配這種特殊裝置。於是,當二十架已經移交美國海軍的Ju-87 C2四架為一小隊,從四千多米高度瞄準日軍航空母艦俯衝而下時,下麵的日軍水兵們聽到的僅僅是飛機發動機的轟鳴聲以及迅速增大的呼嘯聲,待到他們驚慌失措地轉動防空武器進行射擊時,銀灰色的大鵬已經獲得了極其驚人的俯衝速度,並且在大角度的俯衝中小幅度調整方向——這樣數量的動作是僅僅訓練了幾個月的美軍飛行員難以掌握的,一旦日本海軍擊落這些飛機並且俘獲飛行員,簡單的審問就能找出破綻,但正如阿道夫.希特勒在戰爭爆發前的一次演講中所說:一個隻懂得抗議的國家,是一個沒有骨頭的國家。自從德國誌願者的身影出現在太平洋戰場開始,不論是捕風捉影還是獲得了確鑿的證據,因為擔心惹惱了德國政府而招致其出兵南亞,東京政府所做的僅僅隻是抗議。
正應了那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與美軍艦載機同一批出發但因速度原因拉在大編隊後頭的Ju-87 C2,從飛抵戰場到發動進攻都保持了相當的突然性,在微弱抵抗近乎忽略不計的情況下,德國誌願者飛行員們展現出了長期訓練的出色水平,三枚重磅航空穿甲彈接連命中了中型航空母艦“隼鷹”號,當即在這艘正處於搶修狀態的日本航母引發了全艦大爆炸,水兵和飛行員沒有一個僥幸逃生。兩分鍾後,“瑞鳳”號也被一枚重磅航空穿甲彈命中,它直接穿透三層甲板落到了最底層,直接炸斷了該船的龍骨,導致它隨之發生嚴重斷裂,一轉眼的功夫就從浩瀚的海麵上消失了。
先前受損的“飛鷹”號和“海鷹”號已經成功滅了火,黑煙的消去反而使得它們在陽光下格外惹眼。它們各自被一隊“斯圖卡”盯上,沒能支撐過對手的一輪轟炸便相繼發生了劇烈爆炸,此時留守聯合艦隊的航空母艦中,僅有“翔鳳”號獨自逃生。
盡管不願意承認,日本聯合艦隊的主要將領們這時候已經徹底失去了勝利的希望,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隻想著盡快脫離戰場,返回本土重振旗鼓、來日再戰,縱使對贏得太平洋之戰仍抱有信心,但這樣一天將在他們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痛。
就在半個小時之後,相隔近千公裏的海麵上,成群結隊的日軍艦載機正迎著陽光的方向呼嘯而去,它們的偵察機在海麵上發現了突襲馬尼拉歸來的美國特混艦隊,雖然飛行員報告說美國艦隊中僅有兩大兩小四艘航母,但南雲顯然沒有意識到這背後意味著什麼,何況他率領的快速突擊艦隊全速奔襲了數百海裏,未戰而退是完全不能容忍的。
可是,美軍特混艦隊中裝備著新式Fumo 42型對空警戒雷達的“勇猛”號和新“黃蜂”號早早就探測到了來襲的日本機群,在突襲馬尼拉之戰中幾乎未遭損失的艦載機部隊迅速出動,迎擊的戰鬥機群中包括有美國海軍的主力艦載機F4F“野貓”和德國海軍的主力艦載機Bf109T,以逸待勞並且眾誌成城,這場海空大戰從一開始就定好了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