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基層軍製與陣型編製
步軍以一大什為單位設立兵種,如左什為刀盾手,右什為神臂弓手等。一都2大什,一營5都,除親兵都外,共計8大什,一般2大什刀盾手,1大什長槍手,1大什長斧手,3大什弓手,1大什神臂弓手(射速較慢且修理不易,無法大規模配置)。外加親兵都與斥候隊的100餘名騎兵。作戰時一般2列刀盾手在拒馬後(如有時間設置拒馬),1列長槍手次之,1列長斧手次之,3列弓手次之,1列神臂弓手最後,可排出50*8的陣型正麵作戰。
進攻時,則長槍手在前,長斧手次之,1列刀盾手繼之。後方約50步外,1列刀盾手保護弓手掩護逐步向前推進。
攻城時以刀盾手為主,長槍手在城下列陣保護弓手掩護,並掩護大陣後投石機等器械。
神臂弓射程:《夢溪筆談》卷19說,這是“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施幹鐙,以鐙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劄,謂之神臂弓,最為利器。李定本黨項羌首,自投歸朝廷”。另一說則是由百姓李宏研製。神臂弓實際上也是一種弩,射程遠及二百四十多步,約合372米以上,“仍透穿榆木,沒半簳”,足見其勁利。“熙寧初,造神臂弓成”,宋神宗“禦延和殿臨閱,置鐵甲七十步,俾衛士射,未有中者”。宦官張若水“自請射,連中徹劄”。神臂弓不像床子弩那樣笨重,隻用一人發射,易於推廣,“施於軍事,實有奇功”。
騎軍以都為單位設立兵種,如一都甲騎,另一都為弓騎,一營甲騎中,仍有承擔外圍警戒、偵查任務的突騎(輕騎)一都。一營四都,或三都甲騎一都輕騎,或一都甲騎(親兵都)3都輕騎。
進攻時(騎兵隻有進攻,原地不動的騎兵還不如步兵),多以甲騎為前鋒,弓騎兵為兩翼或側後,突騎為中軍。甲騎陣型以4-8排(再厚了沒有意義)不等。後方五十步外為跟進掩護的輕騎、突騎。
附:宋軍步軍都以下編成:
——都(正副都頭各1人,轄2大什)共計105人
—————軍法官(將虞侯)1人
—————左什(大什長由資深什長兼任)51人
———————軍法押官1人
———————什10人
——————————伍5人
—————————————兵士1人
—————右什51人
注:大什俗稱隊,長官稱什將,一般由資深什長兼任,下轄5什步卒。
宋軍騎軍都以下編成:
——都(正副都頭、掣旗各1人)共計65人
—————軍法官(虞侯2人)2人
—————左隊(正副隊長各1人)30人
—————————軍法押官1人
—————————第一什(1什3伍)9人
————————————伍3人
———————————————兵士1人
—————————第二什9人
—————————第三什9人
—————右隊30人
四、紹宋禦營軍階級初探
宋軍傳統各軍種,自軍士到軍官,常有三級通稱。
一是將校,也叫軍校、列校、軍員、人員,其範圍包括從廂的都指揮使到都的副兵馬使、副都頭;二是節級,其範圍包括都的軍頭、十將、將虞候、承局和押官;三是長行,即軍兵。
將校階級描寫較為清楚,也易推斷:
各行軍司都統,基本都加節度使銜。
統製官未詳寫,推測多加防禦使、團練使。
統領官不詳,此處不懂,待大佬考證。
營指揮至都頭一級,多半是以各校尉階分領,也就是書中類似於夏侯遠之類軍官,多以夏侯遠的任職,自指揮使至都頭(於親衛體係則是正將、準備將等),皆有可能。
第二部分:各軍詳細番號編製整理
一、禦營前軍行軍司(都統嶽飛)
人數:45000人牲畜:20000馬、4200騾
——直屬親軍統製部(張憲部,俗稱背嵬軍)約4600人約7500馬
—————親兵指揮(軍機、傳令)300人130馬
—————輜重營(5都步軍)570人50馬210騾
—————第一將(正將、準備將、掣旗各1人)370人730馬12騾
————————親兵隊30人60馬
————————火頭軍12人12馬12騾
————————騎軍都(甲騎)65人130馬
————————騎軍都(甲騎)65人130馬
————————騎軍都(甲騎)65人130馬
————————騎軍都(甲騎)65人130馬
————————騎軍都(甲騎)65人130馬
—————第二將370人730馬12騾
—————第三將370人730馬12騾
—————第四將370人730馬12騾
—————第五將370人730馬12騾
—————第六將370人730馬12騾
—————第七將370人730馬12騾
—————第八將370人730馬12騾
—————第九將370人730馬12騾
—————第十將370人730馬12騾
——直屬輜重部(湯懷部,參軍6人,注1)約2200人1200騾
—————直屬都(騎軍,管軍機、傳令)65人130馬
—————輜重第一營(民夫營,管糧草轉運)360人50馬160騾
—————輜重第二營(民夫營,管糧草轉運)360人50馬160騾
—————輜重第三營(鐵匠營,管器械打造)360人50馬160騾
—————輜重第四營(鐵匠營,管器械打造)360人50馬160騾
—————輜重第五營(工匠營,管攻守戰具)360人50馬160騾
—————輜重第六營(工匠營,管攻守戰具)360人50馬160騾
——選鋒軍(斥候,俗稱踏白軍,1人3馬,注2)約1000人約3000馬
—————選鋒第一營(突騎)310人930馬
—————選鋒第二營(突騎)310人930馬
—————選鋒第三營(突騎)310人930馬
——軍法處(正副參議官帶3參軍,注3)約840人210馬210騾
—————進士都*4420人420馬420騾
—————軍法都*4(甲士)420人
——第一統製部(副都統王貴本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親兵營(騎兵都、重步都居多)315人320馬10騾
————————直屬隊(掌軍機、傳令等,騎兵)30人60馬
————————火頭軍10人10騾
————————騎兵都(中裝甲騎)65人130馬
————————步軍都(甲士)210人
————————步軍都(甲士)210人
—————輜重營(參軍1-2人,掌3都輔兵,注5)360人60馬160騾
————————直屬大什(屬官分掌糧草、軍械等)30人60馬
————————火頭軍10人10騾
————————輔兵都*3105人50騾
—————斥候都(騎兵)65人130馬
—————步軍一營(正副指揮各1人,注6)535人190馬10騾
————————親兵都(騎兵)65人130馬
————————火頭軍10人10騾
————————斥候隊(騎兵)30人60馬
————————軍法隊(承勾、副承勾帶8人)10人
————————步軍都*4(正副都頭各1人)105人
—————步軍二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535人60馬
—————步軍三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535人60馬
—————步軍四營(正副指揮各1人,轄5都)535人60馬
—————步軍X營(各統製部大小不等,轄4營—6營)535人60馬
—————步軍X營(各統製部大小不等,轄4營—6營)535人60馬
——第二統製部(李逵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三統製部(黃佐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四統製部(姚政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五統製部(龐榮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六統製部(李山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七統製部(傅選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八統製部(馬羽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九統製部(王剛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十統製部(劉文舜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十一統製部(李寶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十二統製部(王善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第十三統製部(張用部)約2250-3300人約700馬210騾
注1:員額每五千人設一個輜重營編製,因為規模不等,大約由一名直屬都統的資曆統領官或正將或統製官帶領,直屬於都統軍部。
注2:踏白軍是都統直屬親衛體係滲透軍中最明顯的一處,總領者往往是一名正將/統領官。
注3:之前普遍性歸屬將領親衛,後期正規化,且隨軍進士(進士入都)大量參與其中。
注4:親兵營的編製體係比較靈活,部分資曆統製官可能具有更大的親軍編製。
注5:在大部分統製部中,參軍往往從隨軍進士中挑選,但也不乏早年投身軍旅的文士。
注6:大部分營指揮在具有資曆和軍功後會獲得副統領職銜,少部分會獲得統領職銜,用於戰場臨時指揮、駐地軍務主次分擔等。
附:禦營前軍十五名統製官名錄
王貴(副都統),張憲(背嵬軍),湯懷(領輜重部),李逵,黃佐,姚政、龐榮、李山,馬羽,傅選,王剛,王善,張用,劉文舜,李寶(病關鎖,與海軍都統同名)。
二、禦營右軍行軍司(都統張俊,副都統田師中)
人數:約25000人牲畜:約7500馬2700騾
——直屬親軍統製部(俗稱背嵬軍)約5000人約200馬300騾
—————親兵指揮(軍機、傳令)300人130馬
—————輜重營(6都步軍)670人50馬210騾
—————第一將(正將、準備將、掣旗各1人)645人15騾
————————第一隊(長斧)105人
————————火頭軍15人15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