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灣聚異事(1 / 3)

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尚書·多士》

***

夏朝人的生活無非都是這樣。

當灣聚的社鼓隆隆敲響的時候,四周鄉遂聚落也是社火點點,猶如滿天的繁星。不僅社壇四周都是熊熊的庭燎大炬,就是在附近桑林裏的空地上,也是一堆一堆明亮的篝火。

社祭是全村人最重要的祭祀,也是一次盛大的節日。

村民都圍繞在社壇四周,跪拜行禮,看著本村的巫師獻犧牲、頌神、祝禱,之後就在單調的社鼓聲中開始了熱烈的狂歡。

這時候,是青年男女的天下,她們列著隊伍,圍著熊熊的篝火熱烈地唱歌、舞蹈,女孩基本上是本村的,可男子們卻大部分是周邊村聚的。

灣聚女孩隊伍的領舞是聚尹(村長)伯能的女兒,叫阿采。

阿采長得不漂亮,皮膚黑黑的,卻長了一副極其窈窕曼妙的好身材,而且跟著有莘國的舞巫學了一手好舞蹈,她從15歲就開始參加社祭,今年都19歲了,一直就是灣聚女隊的領隊。

隨著有節奏的社鼓聲,人們有節奏地拍手、跺腳,用出吃奶的勁頭喊著:“嗨!嗨!嗨!……”

女孩們就拚命地甩著長發,更加瘋狂地舞蹈,男孩們則圍著他們如癡如醉。

舞蹈間隙,男女們就互相調笑、戲謔,互贈禮物,很多手牽手奔向燃著篝火的桑林深處……

夏代比較遙遠了,即使是夏代末期也距今有3600多年,總與現在不同。

那時候沒有工業汙染、沒有假冒偽劣、沒有食品添加劑、沒有信用卡也沒有塔,也沒有二十四小時熱水的家……,在這相對純淨的環境裏,人們的生活卻有點單調乏味。

大城邑裏的人還好,在鄉村郊野的“野人”們,都嚴格秉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原則,太陽升起的時候就起床、做飯、吃飯然後出門去耕作、漁獵、采集、桑蠶,太陽快落山時必須趕回村子,關閉村口大門,做飯、吃飯、上床睡覺,基本沒有點燈的習慣,除非有祭祀之類的大事。

現在過年是大節,可古代過年遠比不了社祭的歡樂隆重,就是年尾祭祀完了點個燈炬,也是無事可做,眾人守著,稱為“守夜”,看著門外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聽著村外此起彼伏的野獸嚎叫,隻能閑扯淡聊天。

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兩件事:一是如何吃飽肚子,二是如何多生孩子。

第二點大家尤其感興趣,所以村裏大姑娘、小媳婦們的好身材、聚尹的禽獸行是聊得最多的話題,可誰要是說曾經偷看過小寡婦洗澡,立刻就會受到尊敬。

灣聚這個村子就是這樣。

這個村子不過百十戶人家,幾排破草房子,村子四周為了防備野獸襲擊,拉了一圈兒木頭柵欄,下麵糊了一些泥當牆——這就算是一個“城”。

現在看來這城小得可憐,可在夏代算是個大村落,“聚”是當時人群聚居的最小單位,也稱“酂”,周代又稱“裏”,秦漢以後稱“村”或“村落”。

灣聚這個村的人來源古老,據說是黃帝大臣力牧之後,是有莘國的屬地。

有莘是個很古老的部族,它本來的位置,在今天濟寧市的西南,正在古伊水向南拐彎的地方,和東北同樣靠近伊水的三鬷為鄰。

商初的時候,有莘遷徙到山東省曹縣莘塚集西北,還有一支跟著夏人西遷,到了陝西合陽,也就是周文王“纘女維莘”的莘國。

三鬷則被商湯滅掉之後,遷到了今定陶附近。喵喵尒説

灣聚距離有莘國的都邑也就是十幾裏地,和其他村子一樣,靠漁獵農作過日子。

之所以稱“灣”,是因為它坐落在古伊水向南流的拐彎處,當地人叫“灣子”,就是灣子村。

這個是古伊水,不是後來伊、洛的伊水(伊河),而是古代的泗水,又叫“流沙”,發源於山東省蒙山南麓,經泗水縣、曲阜市,到兗州市附近又轉而南流,最初是又東流入海,後來改道入淮。

泗水是上古時期東方的一大巨浸,其主流是南流的一段,是虞夏時期的西境的標誌,所謂“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就是虞夏時期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流沙。有很多人以為《山海經》的“流沙”是西部的沙漠瀚海,那是絕大的誤會。

村外就是農田,再往東、東南一點,就是一座小土山,或者說是小土丘,當地人稱為“桑山”,上下四周覆蓋著大片的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