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 章 爺爺的來信(1 / 2)

後來大鵬醒了,這件事也就就此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周文家的姑娘在鵬嬸的撮合下成功出嫁,嫁給了鵬嬸的侄子。

周文家的姑娘為人孝順,父母早些年因為一些事情相繼去了,爺爺又到了年紀,徒留奶奶一個人拉扯她長大。

這些年想給她說親的人不少,隻是她要求帶著奶奶生活阻止了不少人,婚事也就此擱置。

鵬嬸以前見過周文家的姑娘,可憐她孤苦,又覺得她孝順,所以才起了給她說媒的心思,讓大鵬過去吃席的時候打聽一下,沒想到惹了大麻煩。

實際上正是因為鵬嬸這一心思拯救了周文家的姑娘,姚家村的老光棍就是看著周文家的姑娘孤苦伶仃好欺負才動了心思,先打算說媒,被拒了之後想要用強生米煮成熟飯,正巧被連夜趕路聽見聲的大鵬發現阻止,這才阻止了這一悲劇。

鵬嬸這邊要娶親的侄子家境殷實,生活富裕,多養一個老人不是問題,而且侄子抱著家有一寶如有一老的心態,對於奶奶的態度非常友好。

最重要的是家裏人口眾多,兄弟姊妹加起來有八個,各個都很有出息,完全不懼姚家村找茬。

藺祈安從王富貴那聽到了周文家姑娘家人的消息,想到她逃過姚家村一劫,不禁也為她高興。

**

喇叭裏傳來了嘹亮的音樂聲,喚醒了還在被窩裏睡覺的人們。

今天有件大事發生,對於中國人來說特別大的事情,他們失去一百多年的香港就在今天回歸了,舉民皆喜,知道此事的所有人發出一陣狂歡。

特別是在山上的老和尚,聽聞此消息興奮地給佛祖多上了兩柱香,連小和尚都能看出來老和尚的開心。

師父很多年都沒這麼激動了。聽說當年他參加抗戰的時候學過曆史,對收回中華失地有很強的執念,還好他等到了,小和尚也為此高興。

他去地裏摘了新鮮的菜,經過藺祈安的手藝之後,顯得更加鮮美,令人胃口大開,對比之前的野菜湯來說,簡直是難得一見的美味,連平日裏吃不了多少的老和尚都吃了兩碗飯。

出家人其實講究不重視口腹之欲,但老和尚自認為自己還沒有修到那麼高的道行,所以遇到好吃的東西時候他還是會偶爾地放縱自己。

吃飽喝足之後,三人收拾好碗筷,過了一個溫馨安逸的午後時光便走下了山。

今晚村廣場會擺放電視播放香港回歸的直播,電視是從王富貴家裏搬出來的,整個村裏也隻有王富貴家裏有台電視,算是個稀奇,所以每逢大事的時候,王富貴家裏的電視就會光榮地搬到村廣場履行它對外界交流的使命。

小和尚他們到的時候天色尚早,但村廣場已經圍著了密密麻麻的一群人,有人機靈搬著小板凳提前占好了位置,也有些離得遠些,這板凳就不是用來坐,而是踩著看了,還有的小家夥騎在爸爸的頭上占據了相當不錯的位置。

不過第一排有幾個位置預留了出來,除了出電視的王富貴和王富貴奶奶之外,剩下的位置則是專門空出來給當年參加過抗戰的人員坐著的,沒有他們的浴血奮戰,就沒有現在的和平日子,老和尚當然也屬於其中一員。

在村長的安排下,老和尚坐上了最好的位置,左手邊是村裏的一位孤寡老人,當年被流彈所傷在也沒能看見就退下了戰場,這些年一直是村裏人每家每戶捐東西救濟,日子過得不好也不算壞;右手邊坐著的是王富貴的奶奶,年輕的時候雖沒曾上過戰場,但是擔任過婦女主任,組織村裏人給小戰士們納過鞋墊,在村裏地位很高。

今晚對於他們有很大的意義,對於全中國人來說都有很大的意義。

藺祈安沒參與過這些事情,對他來說,苦難的日子距離他太遠了,隻是偶爾聽父母說起來,仿佛那浴血奮戰的日子就在眼前,和平的日子已經到來,然而想要維持和平,還需要千萬人為此繼續而努力,所以他們去了國外學了知識,又千辛萬苦地回來利用所學知識報效祖國。

這一切來得太不容易了。

王富貴聽從著村長安排調著電視機天線,直到信號穩定下來才離開,正好看見了旁邊站著的藺祈安,他拉著藺祈安悄悄地走到一旁,遞了一封信過去。

“今天下午寄過來一封你的掛號信,你記得帶回去看。”王富貴把信遞了過去,這年頭一般都是平郵,有時候會存在信件丟失,但是掛號信不會,隻是費用高,遇到很重要的事情才會用掛號信。

他原本打算明天給,現在遇見了正好給藺祈安,不然他總覺得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