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起源(1 / 2)

第一章從前的故事

1993年元月某國臨海邊境午夜2點一刻

一艘破舊的漁船緩緩駛向了碼頭,碼頭上的裝卸工人們紛紛放下了手中的貨物提高了警惕,緩緩地轉身望向這艘船。一個工頭摸樣的人走向碼頭邊上,操著半熟不熟的英語問道:“這裏是洪流公司的私人碼頭,禁止停靠!”隔了約十幾秒後,漁船裏傳出了一個穩重的中年男子的聲音,用中文回答到:“天黑了,該閉眼了。”工頭模樣的男子“哦”了一聲,從口袋裏掏出一個易拉罐狀的東西向身後一扔,低吼一聲:“動手!”他迅速轉身,從腰間掏出一把加裝消音器的***。在這同時他身後的那顆“易拉罐”炸開了。那是一顆閃光彈!從船上下來了三個全副武裝的男人,他們開始向碼頭上的人射擊。碼頭上的工人紛紛掏出武器想還擊,一個工人企圖大喊一句有敵情。可是沒等他喊出口一顆子彈就穿透了他的喉嚨。碼頭上下亂作一團,可是並沒有發出什麼大的聲響,隻是能聽見偶爾有子彈殼落地的聲音和人臨死前發出的一聲悶嚎罷了。戰鬥結束的很快,不到一分鍾,碼頭上就倒下了橫七豎八約七八具屍體。三個男子中,一個男子將手中的步槍掛到背後,大步走到“工頭”麵前,輕聲對他說;“蜂鳥同誌,我代表黨和國家來接你回家了!”工頭模樣的男子並沒有表現出多高興,但是還是回複到“戰熊同誌,我等了18年也算是終於等到今天了。不過我們的任務還沒有結束!”被稱為“戰熊”的男子疑惑道:“不是吧?我們接到的任務就是安全掩護我國代號蜂鳥的特工撤離並將他帶回秘密調查局,這次行動由影子部隊和秘密調查局聯合指揮。按理說任務已經結束了啊。”“情況有變,請與我邊走邊說。一會我會向你出示上麵給我下達的指令。總之一會還會有一場惡戰。可能你我都無法全身而退。但是這次行動十分重要。涉及到我們國家的安全。就算你不去,我自己也要去的。”戰熊沉默了一會,並與其他兩人對視了一下,說到:“你應該早就知道軍方高層都傳聞影子部隊是一群不要命的瘋子,你蜂鳥也是從我影子部隊裏畢業的。所以,你覺得我會害怕什麼嗎?我現在隻是擔心,你早就不會使用自動步槍了,哈哈。”“開玩笑呢?為了祖國的使命,我可是時刻準備著呢。”

*注:中國54式7.62毫米手槍是我國仿製前蘇聯TT1930/1933式手槍的產品,於1954年定型,至今仍裝備部隊。是我國生產和裝備量最大的手槍。**的自動方式采用槍管短後座式;閉鎖方式采用槍管擺動式,保險裝置為擊錘保險,該槍還設有空倉掛機機構。中國的**的曆史也很長,在抗戰時期和國共內戰除了十幾萬支毛瑟**(盒子炮以外),還有一部分美國和蘇聯援助的手槍,當然也有少量繳獲的日本垃圾南部手槍(俗稱王八盒子)。在抗戰時,由於初期和中期國軍火力太弱,毛瑟手槍還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近距離連射武器的不足。

內戰結束後,中國當時的裝備可以稱得上是萬國造。其中步槍口徑多達11種,槍彈和槍械種類更是多達數十種。作為一個新建的大國,實現軍隊武器的製式化和自產化當然是首當其衝的事情。

之後的朝鮮戰爭中,勇敢誌願軍士兵拿著五花八門的武器和嚴重不足的彈藥,和武裝到牙齒的美韓聯軍血戰數年。不但一度被美軍打的狼狽潰敗,而且因為火力的差異和空軍的幾乎全無,誌願軍遭受的相當大的傷亡。其中就彈藥一項,就有日式,蘇式,美式,國式等四五個國家的各種彈藥,造成後勤方麵嚴重的困難。在整個朝鮮戰爭中,誌願軍有百分之四十的彈藥缺口隻能通過戰前繳獲獲得,白白犧牲了很多的生命。這些更推動中國武器自產化的發展。

從1950年到1955年,由於底子薄,中國同時采取進口和仿製2種方式。5年內從蘇聯共進口和接受槍械90萬支和大量的彈藥。

在此同時,中國大陸方麵開始逐步仿製蘇聯的軍用武器。其中就包括蘇聯二戰期間的製式手槍。

1951年,隨著前一年中蘇條約的簽訂。中國軍工係統就開始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仿造蘇製托卡列夫**(TT1930/1933式手槍)。主要是蘇聯方麵提供全部圖紙和提供流水線的全部機床,同時培養一批技術骨幹。該槍基本就是托卡列夫手槍的簡單仿製,沒有任何中國自己創新,所以並不能稱得上是中國自產的武器,隻能算是中國組裝。中國方麵取名為51式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