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未寫東西了,感覺很無力,但是生活不能想烏龜一樣,重複著每一天這麼吃著,呆著,呼吸著。懵然間,發現自己活著不是存在著,因為沒有找到意義。所以動筆寫一個小故事吧,把周圍和自己都融入進去,或許能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現實夢想,找到自己。
回首想來,墨點快40歲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多尷尬的一個年齡段啊,不能用風華正茂形容了,也不能用風韻猶存來比喻,就如每天她都會提醒然然,你擦香了沒?她總會一臉抱歉的回答,哦,忘了,馬上。其實,聽到這個話的時候,沒想過其他人會如何想,至少墨墨是存有了一點羨慕嫉妒恨的,看大女兒6歲,洗完臉不擦香,依然皮膚彈力十足,不覺幹燥。這樣比較起來,她給自己這個年齡找了一個自覺比較完整的表述:欣喜著兩千斤快樂成長,羨慕著兩千斤年幼歲月,煩惱著基層工作的瑣碎,端正著基層工作的態度,幻想著老公可以再年輕幾歲,明確著老公應該會比自己多活幾年,所有的事情都在懷陰抱陽中尋求每天的平衡,生活的一半哲理告訴自己,無論自己如何,都是本體,還好,看著不老,氣質尤佳,身材合適,女兒喜歡,老公尤愛,不錯。
故事從何敘起呢,還是墨點成年後吧,中間她也在不斷的反省著為何自己有如此習性,會發現溯源在小時候發生的某件事情上或者是在父母身上看到了源頭。
18歲的9月踏上了重慶的征途中,開始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活,可是在那一刻,自己卻永遠也不會想到,18歲後的餘生日子就留在了這座城市。爸爸拎著箱子,還是那麼有力可靠,墨點走在身後,感覺很安全。常態化的如以後每年接新生一樣,到處是誌願者,他們上了車,到了墨點的誌願中為了充數補空填的一所學校。好小啊!第一感受,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估計隻有名字和高中的學校名字不同外,沒什麼區別。可是墨點這個人有一個的特點就是:既來之則安之,而來之之前是多重逆向性選擇的結果,所以她總會對自己的選擇後的發展持繼續的態度,不會後悔,因為沒有重來。
新生入校的流程是一樣的,排隊,繳費,領東西,入寢室,家長會,班會等一係列的事情。在這些事情中,她認識了班主任湯老師,一個紮著馬尾辮的比較年輕的女老師,有著一副好嗓子,源於此,她也在帶了我們一年後,移民了。認識了班裏的同學,其中一個叫張成峰,因為他說了他的特點實在好記:濃縮就是精華。還有一個背影美女,男同學起的,因為背影實在不錯,淩華,以後就一直叫她華華,她當了我們班一段時間的班長。還有其他的同學,比如:二黃、二胡等,這裏不能列出他們所有的名字,墨點隻是很用心的記下了他們的特征,她不想以後出錯。
學校的大小是不能用做判斷它性質的依據,第一次墨點感受到她真的讀的是大學而不是高中,一是男女上課坐位置的選擇上,女生一堆,男生一堆,分界比較明顯,或許跟不熟也有關係,但是絕對也不會如中學那般近距離坐著,挨著坐著了,除非是非同學關係。二是爸爸的離開,送她到校的第三天早上,他沒有她打招呼,就直接坐著船回去了。墨墨趴在床上哭了很久,安全感頓時失去,籠罩在周圍的是陌生生活。可這又能怪誰呢,是自己選擇的外省學校,上海那麼多高校,總不會讓自己跳出華東片區,可就因為感到自身與爸媽的距離感越來越明顯,墨墨堅定的選擇離開他們的羽翼,學習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往後的很多年,爸媽都在羨慕表妹靜靜的離家距離400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