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千斤散盡還複來(上)(1 / 2)

在薛陽感慨無限時,沒發現楊洋此時雙眼充滿無限崇拜的望著自己,就像一個追星族第一次見到了自己崇拜了十幾年的偶像。而旁邊的哥們和美女們也是一臉怪異的看著薛陽,怎麼都弄不懂這個哥們是怎麼了,難道是在女友麵前變身成聖鬥士,爆發了小宇宙嗎?而一旁作為看客的“石頭哥”和那幾個顧客也是一臉幽怨的望著這個富態的學生,心裏恨不得他的好運分給自己一點,讓自己也揀點漏,讓自己圈子裏風光風光。沒辦法,古董行裏的玩家沒揀過漏,就像專家沒發過自己領域的論文,詩人沒有一句名詩般,讓人感到不完美。

薛陽在眾人奇異、幽怨的目光中驚醒,尷尬的咳嗽了一聲,道:“大家不要這麼看著我好不好,運氣來了怎麼也擋不住。咱們還是請吳老講講這玉的來曆吧。”

吳老也是感慨的歎口氣,道:“是啊,若若是運氣來了,那是誰也擋不住啊。”此時他的神情有些沒落,像是想起了什麼傷心事。

關青霜這時卻是乖巧的跑過去摟著吳老的胳膊,嬌聲道:“吳爺爺,你還是趕快講講這玉吧,大家都等著聽呢。”說著還撒嬌似地搖了搖吳老的胳膊。

吳老收拾下心情,嗬嗬道:“小老兒讓大家見笑了,咱們就說說這玉吧,首先咱們說說玉的曆史吧。”說著便坐在給顧客歇著的椅子上,喝了口“石頭哥”這時端過來的茶。薛陽感覺此時他在看一幅寧靜的花,遠離喧囂的塵世,藏在深山大澤中悠然自得,不管他今夕是何年。薛陽卻是感慨,在自己敏銳的感覺中,此時的吳老像是“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陶淵明,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情。

“玉在我國的曆史可謂淵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咱們的先祖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因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所以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製品。同時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慢慢的人們就用它來做裝飾品。又由於玉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隻有族群裏少數頭麵人物如族長、祭師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它,這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先的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征。

東周時,儒家提倡「君子比德於玉」的觀念。於是佩玉之風大盛,而雕琢之精美,後世亦難出其右。

漢朝把玉看得很重,人活著的時候佩戴玉,而人死亡後,也要用於陪葬。

六朝到唐那會兒,玉雕技術衰弱下來,就算一些封禪典禮也是用次些的玉料,而這時,西域的的玉雕卻發展起來。

宋、明以降,玉雕藝術再度興盛,民間遂興起了研究與仿製古玉的熱潮。此時,以知識相結合的士大夫階層,重視生活品位。自然界的花鳥、人物、山水等,也成為裝飾主題,呈現柔美雅致的文人品位。由於所取玉料,多為河中玉子,玉工常是因材施藝。所琢成品,常是圖必有意,意必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