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介紹下香港(1 / 3)

城市概況中文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文簡稱:中國香港

英文全稱:HongKongSpecialAdministrativeReg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簡稱HKSAR)

地理位置:位於珠江口東側,與深圳經濟特區相連,麵朝南中國海。

地標建築:國際金融中心二期、香港中國銀行大廈、香港國際會展中心。

編輯本段曆史概況

香港自中國秦朝起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中原指以陝西中部、河南西部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1]。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

鄧老為推動香港回歸中國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談判,1982年-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在1984年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製,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製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係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曆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隻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曆史沿革

香港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公元1573年)起,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國迫使清政府締結《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1898年英國又乘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大片土地(後統稱“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滿。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隻割讓香港島。在1860年前香港隻是指香港島,1860年和1898年香港的範圍才擴大到九龍和新界。香港剩下的地區在1860年和1898年才給英國。

編輯本段變革

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曆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隻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麵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曆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複,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七月一日之後實行“一國兩製”。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製度,50年不變,實行“一國兩製”,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製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來源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製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裏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衝積香港(5張)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後,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

香港的英文名稱來由

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原譯作HeungKong,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香"為"康",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著改拚為HongKong,現在仍有人把香港稱作"香江""香海""香島""香州"等。

香港是亞洲繁華的大都市,地區及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條件優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麵積約1104平方公裏,人口超過700萬,主要產業包括零售業、旅遊業、地產業、銀行及金融服務業、工貿服務業、社會和個人服務業。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西方社會製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係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

中文名稱:香港

外文名稱:HongKong

別名:東方之珠,購物天堂

行政區類別:特別行政區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政府駐地:港島中西區

電話區號:+852

地理位置:珠江口東南部

麵積:約1,104平方公裏

人口:702.64萬(2009年)

方言:粵語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維多利亞港,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等

機場:香港國際機場

火車站:

地理氣候

地理概況

香港位於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麵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61公裏,北距廣州130公裏、距上海1200公裏。此外,因其人多地少,填海造地成為香港擴展城市建設用地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也成為香港的地每年都會下降3厘米的原因之一。

香港三大部分的麵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裏;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裏;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裏,總麵積約1104平方公裏,略大於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僅大於全中國麵積的萬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轄總麵積2755.03平方公裏,水域率59.9%。香港的已發展土地少於25%,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麵積多達40%。香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香港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的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幹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台風吹襲,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風較多的季節。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背靠亞歐大陸、麵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極為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香港市區天氣炎熱的日子變得越來越長。

資源物產

受自然環境的限製,香港自然資源匱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麵廣闊,島嶼眾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主要是紅衫、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林地占總麵積的20.5%,草地和灌木地占49.8%,荒地占4.1%,沼澤和紅樹地占0.1%,耕地占6.7%,魚塘占2%,城郊區建設發展土地占16.8%。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行政區劃

香港粗略可分為香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四部分,詳細一點則可以分為18個區(和中國內地不同,這些區純粹非政權性的區域)。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九龍城區、油尖旺區、觀塘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新界西:元朗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離島區。

編輯本段一國兩製

一國兩製是當年解決香港問題的創舉,也是香港持續繁榮的基石。香港擁有自己的標誌,也就是區旗和區徽,同時香港也擁有與中國內地有別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區旗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征一國兩製,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征,盛放的洋紫荊花象征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征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