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8 戰(13)(1 / 2)

犀首嗅到了陰謀的氣息。

如果不是魏軍需要緊密團結燕軍和趙軍,才能完成合縱攻秦大計,犀首之前不會居中調和,試圖緩解燕軍和趙軍的關係。

但現在,犀首也不知道自己的決定是對是錯。

從燕軍騎兵突然反戈一擊,到李由率部歸來,再到秦琿輕易授首,這一切都顯得太不正常了。

所以,即便有些遲,犀首還是決定抽身而出,將主導權讓還肥義和趙恬。

如此一來,雖然可能得罪燕軍,但也可以進一步拉攏戰力更強的趙軍。

有魏軍和趙軍的聯合,燕軍,即便因此離了心,也翻不出什麼浪來。

當然,肥義和趙恬若能出於大局考慮,不太為難燕軍,那邊再好不過了。

李由對此感到很是失望,也有一些忐忑。

沒有犀首的調和,原本與燕軍關係就不好的趙軍,很有可能不會接受燕軍的條件。

若肥義和趙恬一意要燕軍自證清白,發兵殲滅“叛軍”,那燕軍的士氣將會低落到深淵。

燕國,會成為天下笑柄!

燕太子姬平的聲望更會大受打擊!

“秦琿……”

李由暗暗歎息一聲,心中卻又不得不生出由衷的佩服。

秦琿在授首前公開喊的那些話,不是對李由說的,而是對那些準備“投降”的燕軍騎兵們說的。

這些話,將突然反戈襲擊趙軍的原因解釋得清清楚楚。

而秦琿授首這件事本身更埋下了好些枚刺。

第一枚刺,就是直接指責燕國參與會盟攻打秦國,是一件於燕國沒有任何好處的事,燕太子姬平是為了一己之私才一力促成的。

第二枚刺,是讓麾下騎兵沒有任何抵抗就“投降”。

“投降”是好事,但如果燕太子姬平無法說服犀首、肥義和趙恬,讓聯軍重新接納這些騎兵,好事也就成了壞事。

除了又一場內戰會一觸即發,燕太子姬平在燕軍中的威望也會瞬間降至低穀。

如果肥義和趙恬鬆了口,即便讓這些燕軍騎兵充當先鋒去率先攻打秦軍,趙軍的士氣也必然會有所動搖。

所以,不管聯軍如何安排這些燕軍騎兵,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不好影響。

第三枚刺,則是給犀首添堵,讓犀首對燕軍和趙軍的信任大打折扣。

事實上,犀首選擇讓肥義和趙恬來決定秦琿麾下騎兵的命運,便是這第三枚刺在發揮作用。

本來就麵和心不和的聯軍,到現在,已經徹底撕破了表麵的那層皮,將內裏的勾心鬥角與互相提防徹底暴露出來。

這樣的聯軍,如何能打得贏眾誌成城的秦軍?

隻要聯軍攻秦失敗,秦琿就不會白死。

因為燕太子姬平失去了將自己的聲望拱到高於相國子之的最後一個機會。

沒有人喜歡失敗。

損兵折將,大敗而歸的燕太子姬平,必然得不到燕國子民的擁護和愛戴。

屆時,子之在遣人在燕王噲耳邊吹吹風,以“太子無德,不足以奉宗廟”為理由,趁機舉行禪讓大典,將燕國王位禪讓給子之,便會少很多阻力。

即便姬平可能不甘心,會糾結依然支持他的人舉兵反抗。

但,嫡係部隊在攻秦大戰中損失慘重的姬平,打得過留在燕國養精蓄銳的子之嗎?

李由想到了這一點,感到很是悲哀。

姬平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麵色有些蒼白,也動搖了攻秦的決心。

更關鍵的是,在犀首決定將秦琿麾下騎兵的命運交給肥義和趙恬來主宰的時候,姬平突然間看不到攻秦勝利的希望了。

於是,姬平做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

他給親衛隊使了個顏色,拉著李由轉身就走。

犀首愣了下,馬上反應過來,大聲喊道:“攔住他!”

“誰敢?”

姬平卻突然鬆開李由的手,用一個矯健的躍步跳到魏太子申的旁邊,拔劍擱在魏申的脖子上,將之挾持為人質。

變故頓生肘腋之間!

李由看了眼姬平執劍的右手,發現竟沒有絲毫顫抖,立即領會了姬平的意圖,也拔劍出鞘,劍尖直指魏申。

犀首見狀歎息一聲,無奈道:“放行。”

他還擔不起太子身死的責任!

就這樣,姬平和李由在太子親衛隊的護衛下,劫持了魏申,一路暢通無阻地回到了燕軍大部隊中。

“去整合騎兵,我們這就回燕國去!”

回到軍中後,姬平懸著的心終於放下,對李由吩咐了一聲,隨即看向被劫持後始終不發一言的魏申,謙然說道:“魏太子,事出無奈,得罪了。”

魏申定定地看了姬平一陣,然後問道:“現在可以放我回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