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0 章 徐家二少(1 / 3)

那徐家二少的確一大早就去了“和家淨發社”。

他為什麼舍近求遠,要跑得那麼遠的淨發社去呢?

這倒不是兔子不吃窩邊草,而是有原因的。原來,他有一次偶然路過那“和家淨發社”,想起那日是個黃道吉日,一時興起,便入內削發剃麵。

等等,不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嗎?

沒錯,孔老夫子的話是這麼說的。

但孔夫子的意思是:身體的毛發、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不能輕易損傷和毀棄,此為孝道之始。所以,生而為人,應該愛護自己的皮膚和毛發,不要使之遭受無謂的傷害,可並不是說毛發不可以修剪。

否則,人人皆不修剪頭發,任由它一直長下去,那豈不是成了長毛怪物?這也太迂腐了吧?

況且,還有些人毛發十分旺盛……

好啦,別看自己了,說的不是你,是某些胡須長得老快的男人。

若修剪不及時,滿臉胡須、虯髯,吃起飯來多不方便?

古人可不傻,不但不傻,還很臭美、要好看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是故毛發長了該修還得修,——此所謂“削發剃麵”是也。

那古人什麼時候會削發呢?如今日一般,隨自己高興,想起來就去剪嗎?

非也,非也。

古時,削發可是件大事兒,不能隨隨便便就去剪發,須待長發及腰,還得提前選個黃道吉日。

為什麼到了長發及腰就要修剪呢?

因為,過長的頭發實在很難打理,洗頭麻煩、晾幹麻煩,並且若要精心編個發髻,也殊為不易。

剪下來的頭發,還不能隨意棄之不顧。為了表示對父母的尊敬,每次削發後,要仔細將毛發收藏起來,有的人甚至像黛玉葬花那樣,會給這些剪下來的“毛發”找個好地方,鄭重其事地挖個坑,把它埋好。

至於孩童,剛生下來要剃“胎發”的習俗從先秦時代便有了。

剃下的“胎發”一般由父母收藏起來,或者縫在孩子的枕頭上,又或是縫入孩子穿的背心裏麵在,——這種行為看似多此一舉、毫無必要,卻寄托著父母對孩子的殷切希望。可憐天下父母心,又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快快樂樂、健康成長呢?

而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及笄或冠禮之前,也要剃頭,留個什麼雙抓髻、“茶壺蓋”之類的,看古代的一些人物畫像就明白了。

那宋代用什麼工具來理發呢?

當然用的是剪刀。

目前,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剪刀是西漢交股式鐵剪,短柄長刃,雙刃並行,製作方式是把一根鐵條的兩段錘成刀形,並將刃部打磨得十分鋒利,然後將鐵條彎成“S”形。從整體上來看,此類鐵剪與現代的壓剪十分相似。各地皆有出土,1934年陝西寶雞西漢墓,1978年洛陽西漢古墓,西安、長沙及山東長島等地都曾出土西漢時期的鐵剪。

南北朝時,南朝梁的貴族子弟皆削發剃麵,不過所使用的剪刀與漢時一脈相承,外形並無太大變化。

及至宋時,剪刀已經發展出了“支軸式”,形製已與今日使用之剪刀幾乎一模一樣了,後世在適用性、樣式上不斷改進,隻是做得更加精致、小巧而已。www.x33xs.com

值得一提的是,“理發”一詞,最早是朱熹在注疏《詩·周頌·良耜(sì)》中提到的,“其比為櫛”一句注疏中說明:“櫛,理發器也。”

宋代的理發店、剃頭鋪子其實是很繁榮的。理發匠不但有店鋪,還有相應的行會組織,也就是團行,協助當時的官府進行管理。而這種理發行會延續了上千年,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

不過,宋時這些店鋪的名稱叫“淨發社”(據宋代周密《武林舊事·社會》所記載,臨安有“淨發社”)。理發匠在宋代的叫法也與今日有所不同,謂之“鑷工”。此外,理發匠還有個特殊的稱呼,名曰“待詔”,即為“隨時待命被召喚”之意。除了剪發和剃頭外,理發匠也會做梳頭的工作,所以也被稱之為“篦(bì)頭待詔”。

民間俗語有雲“剃頭挑子一頭熱”,意思就是剃頭匠把剃頭用具放在扁擔的兩頭挑著,挑子一頭是個長圓籠,裏麵放一小爐,上麵燒著熱水鼎鍋,再在上麵放個洗臉盆,謂之“一頭熱”;另一頭則放著長方凳,裝著三個抽屜,裏麵陳放著布、刀、剪之類的理發工具,謂之“涼頭”。

看到這裏,可能有人會問,那古時皇帝剃頭怎麼辦?

這可是剃龍頭啊!

正因為剃的是龍頭,所以責任重大,下麵有請古代最苦逼的剃頭匠——“龍頭待詔”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