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3章 四賢薑公輔(2 / 2)

二是認為戎狄輕而寡信,貪得無厭,對之難以禮義和,恩澤撫;主張充實國力,加強國防,發展經濟,廣攬人才。隻要國家強大,則不必以邊患為慮。薑公輔在這裏是從“內諸夏而外夷狄”的立場、觀點出發,提出對待西北邊疆少數民族的政策和方針,暴露了儒家的大漢族主義思想。

《左傳·閔公元年》載管敬仲言於齊侯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

《左傳·襄公四年》載晉侯的話說:“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

這此言論,代表了儒家的一貫看法。

薑公輔受“內諸夏而外夷狄”思想的影響,所以也宣場起“戎狄輕而寡信,貪而無親”來了,不足為怪。

他主張發展生產,加強國防,並提出了類似屯兵、屯田的具體措施,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

三是提倡禮義,實行富民政策,利用厚生,與民休息,廣庶類,勤農桑,崇教化,重賢才。

“夫奸邪生於豪傑,廉恥生於禮義。禮義立,孰有不恥且格乎?衣食足,孰有背義趨利者乎?臣以為遂其富利之業,申其仁義之利,則外戶不扃矣。”

儒家認為人民生活富足是進行禮樂教化和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富而後教,才易於使人向善,遵禮守法,收以良好的效果。

孔子曾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子路》篇記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顯然,薑公輔直接繼承了這一思想。

孔子之後,孟子、荀子等人都主張先富後教。

四是讚揚德宗厚德載物,恩澤被及草木禽獸,誠為德政。

例如,“捐金玉於江湖,反珍奇於藪澤”,就是指德宗罷貢獻,放舞象,出鷹犬等措施。

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減輕人民的負擔,而且具有維護生態平衡的環境倫理學意義,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薑公輔又引《詩經·大雅》所說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希望德宗慎終如始,貫徹到底。

言辭雖然委婉,意思卻很明確,頌揚之中,隱含警告。

可惜德宗並沒有認真聽取薑公輔的規諫,有始無終,竟把國家政局搞得一塌糊塗。

薑公輔的警告,果不幸而言中!

從思想行事來看,薑公輔屬於儒家學派是無可置疑的。

但他和當時安南大多數文人學者一樣,信奉三教同源之說,對佛教和道教都有好感,並不采取排斥態度。

《新唐書·薑公輔列傳》記載:“陸贄為相,公輔數求官。贄密謂曰:‘竇丞相嚐言,為公擬官屢矣,上輒不悅。’公輔懼,請為道士。”

安南文人學者一般認為,進可以儒術應世,退可以道術養身,儒道兩家是相通的,各有各的長處和適用範圍。

看來薑公輔也信奉並且實行這樣的思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