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9章 陰陽家鄒衍(2 / 2)

鄒衍的這種學說為齊閔王稱東帝,燕昭王稱北帝奠定了理論基礎,因而受到他們的禮遇和重用是不難理解的。

這種學說後來被秦始皇接了去,為他的稱帝及其統治服務。

《史記·封禪書》說:“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王應麟《漢書·藝文誌考證》說:“東 萊呂氏曰:‘方鄒衍推五德之運,人視之,特陰陽末術耳,若無預於治亂之數也。及至始皇始采用之,定為水德。

以為水德之治,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 。急法,久者不赦,則其所係豈小哉!”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認為人類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自有其合理性,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來解釋,就陷入了機械論。

至於秦始皇的“水德之治”,錯不在鄒衍身上。

鄒衍提出了五行的概念、“五行生勝”的理論,試圖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的規律。他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轉化形式,說明事物之間有著對立的關係。這是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思想因素。

他把曆史看成常變的,認為沒有萬世長存的王朝,這是合理的,但忽視了曆史變革的社會和經濟原因,將至歸結以神秘的天意,並且是循環論,這就陷入了迷信的泥潭。

鄒衍的陰陽五行思想對後代哲學,醫學,曆法,建築等領域影響很大,尤其是在漢代被董仲舒的新儒學所吸收,成為支持“君權神授”的學說的理論框架。

……

大九州的地理學說

鄒衍還有一個重要學說,即大小九州說。

鄒衍說:“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但仔細推敲,《史記》所說“中國……於天下乃八十分居一分”之說,可能有誤。

關於此問題,楊希枚先生認為,“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其中“九”應為八之誤。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得出中國為世界的“八十一分居其一分”的結論。

如不改“九”為“八”,則赤縣神州再加以外的九州就是十州,而不是九州。

十州之內,按赤縣神又分九州計算,則世界共九十州,中國當為世界的九十分之九,而非八十分之一。

不過,這裏的問題不必深究,我們可以作如下解釋:“九”在古書中常常泛指多數,並非如今人所說的實數。而鄒衍的大九州說,本來出於想象,大可不必認真計較其實有州數。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認為,鄒衍大九州說是“以陰陽五行的原理來解釋方輿”,“因此原本隻是五州,經其後學之手,才成了九州”。

我們認為這隻是一種推理,不一定符合實際。

因為九州之說,在先秦早已有之,《禹貢》、《周禮·職方》都有九州之說,《逸周書·成開》也記載:\"地有九州,別處五行。\"鄒衍的大九州說是總結這些地理知識,加上他的想象而成的。

鄒衍的大九州說在戰國時代確是驚世駭俗的。

而我們認為,鄒衍對古代地理學有相當大的貢獻。

他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中國和世界地理的知識和推測,認為中國隻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此說之形成,與齊國東臨大海不無關係。

這就自然容易引起人們對海外世界的遐想。

……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列於稷下諸子之首,稱“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

鄒衍到過趙、魏、燕等諸侯國,均受到各國國君禮遇。

鄒衍開創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終說”和“大九州說”。

他將五行說附會到社會的變動和王朝的興替上,提出“五德始終”的曆史觀。

在對宇宙的空間認識方麵,鄒衍創立了“大九州”說。

齊地瀕海,這啟發了他對宇宙空間廣闊性的聯想。

他的思想宏大不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因此有“談天衍”的美譽。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不僅在當時受到重視,而且對後世的學術和政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就學術而言,董仲舒將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學相結合,開漢代儒學陰陽五行化的先河。

就政治而言,五德終始說作為一種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受到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以秦文公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係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遂成為五德終始說的第一個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