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峰最近一直很忙。
不僅僅是因為東部物流港項目,還有青可電子項目正在初步選址。
上次張東峰來到京城,再次運用趙世倫的關係,青可電子的吳總很快就派人來到平江。
說是先看看平江區的條件,其實隻是一個形式。
說實話,無論平江區怎麼樣,這筆錢都值得投資。不為別的,隻為著趙世倫司長的麵子。
國慶節剛過,張東峰就接到吳總的電話,說青可電子公司平江分廠最好能在年底開工建設。
張東峰說隻要你們行,平江方麵沒有任何問題。同時他立即向宋德勝彙報了此事。宋德勝很高興,下指示:“越快越好,最好能趕在華海航部長到平江視察之前。”
回到平江區,張東峰馬上緊鑼密鼓地準備華部長來視察的事項。
宋德勝也很著急。方遠途案件到現在還沒有最後定案,雖然中間有關領導已經給他作了表態,一直盯著不放的紀委書記馬無鬆也換了。但是,不是最後結案,就不是塵埃落定。
塵埃不定,宋德勝的心總是懸著的。
特別是最近,方遠途不知是哪根弦出問題了,在審查中,又交待了很多的事情,其中涉及到宋德勝,也涉及到林遠輝。
市委書記陸備軍明確給宋德勝說過,平江區的一把手和二把手居然都……太不像話了,一定要……
宋德勝知道書記這些話背後的意思,他趕緊找到張東峰,然後又向華海航部長作了彙報。
華海航部長沒有表態,這讓宋德勝更加發慌了。因此,這次華部長來平江區視察,對於宋德勝來說,就不僅僅是省級領導來視察,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既然部長要來,就必須有一些能讓部長看上去很感興趣的東西,就像家裏來了客人,總要上幾道體麵的菜。
上什麼呢?平江區的企業,多而不大。
有些老企業存在著不程度管理落後和產品單一的缺點。新企業?大多數還在成長之中。
張東峰建議物流港項目選擇在華部長來的時候開工,正好讓華部長剪彩,這對於省能源總公司和平江區來說,都是好事。
宋德勝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立即與聞梅進行聯係。
聞梅說她正打算邀請省領導出席開工活動,既然這樣,那就太好了。
從上周開始,平江區出動了三十多台大型設備,對物流港工地進行平整。
平整工作開展第二天,就被迫停下來了。不為別的,主要是土地青苗的賠償問題沒有解決好。
宋德勝本來打算讓張東峰過去解決,轉念一想,還是請趙一達副書記去了。
最終協商的結果是由區財政先拿出一部分資金,用於農民的青苗補償。
林遠輝區長對此事有些意見,說是這個頭開得不好,一旦形成了規矩,將來區財政的負擔就重了。
“這是個特例,也是唯一。”宋德勝拍板決定了。
林遠輝當然有意見,他也知道省裏和市裏正在平衡平江區的一係列事情。他能擔任平江區長,也不是沒有後台的。
可惜,他最過硬的後台,市委的老書記已經退了。
仕途上人走茶涼,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老書記一退,再也不過問任何事情,其實也過問不了。而且,原來有些人因為對老書記有意見,現在倒轉過來用到林遠輝身上了。
有時莫名其妙地,林遠輝就感到自己的底氣不足。
以前在宋德勝麵前,他雖然也是低調,不過那是柔中有剛;現在呢?他看宋德勝的眼神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
一是因為老書記的退下來,影響已經消除。
二是宋德勝很有可能向上跨一步。如果真的跨了一步,離開平江區時,宋德勝的推薦意見很重要。
在這短短的幾個月中,林遠輝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再忍一忍。已經忍了好幾年,還在乎這麼幾個月?
所以,物流港的青苗補償費,宋德勝定了,林遠輝也就沒有再堅持。
可是接下來的事情,讓林遠輝感到很意外。
姚丹主任告訴宋德勝,有人到省裏告狀了。
宋德勝驚訝地問道:“怎麼回事?”
姚丹解釋道:“是因為物流港的用地問題。是一些老幹部,昨天晚上過去的。到省府時沒有能進去,後來轉到國土資源廳,剛才那邊打電話過來。我已經安排車子去接了。”
“太不像話!告,除了告狀,他們知道什麼?經濟要發展,不走些有特色的路子,怎麼行?”
“這些老同誌啊!不過,既然去了,一定要好好解釋。同時把這事給林區長說說,請他親自到省裏去接人。”宋德勝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