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太穀學派雖然在組織形式上解散了,但是學派的傳承卻沒有斷絕,近年來學術界對他的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其中的原因自然就是周太穀的聖學或聖功有值得學、值得研究的地方。下麵就簡單講一個大概,道友們有個印象就好。
周太穀的聖功,實際上是以易為宗,以儒學為主體,兼攝佛道,見性養命的三教合一的思想具現,門內的弟子自稱聖功弟子。
具體講什麼是聖功呢?
易經的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蒙卦是萬物還未生發的狀態,所以有開蒙一說,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是一種至純至圓的,還未受後天汙染的性的境界,周太穀說這就是天性。這個天性是在命和身裏麵,所以二者缺一不可,性又有著自己的性質,周太穀稱之為“合德”,“合德為性”,也就是說性是符合天道的,他進一步用易經裏的艮和兌二卦加以解釋:“天之賦我曰命,父母賦我曰身,合德曰性。合德者,艮也。其分道者,則兌也。”
什麼意思呢?艮兌二卦分別生成鹹卦和損卦,兌上艮下是澤山鹹,艮上兌下是山澤損,鹹卦有虛懷若穀的意思,損卦有防小人的意思,這樣就和內聖外王聯係了起來。從無染的蒙卦,推出人的本性,又引出“分道曰情”,情這個字是從性中來,是性之所感,也是有順天合德的意思。
儒家的經典有內外兩層,就是常說的內聖外王,內聖是修身養性,外王雖然是政治倫理,但同樣是修身的指南,所以內聖和外王本來就是一回事,這就是周太穀悟到的聖學,是太穀學派的聖功。
聖功就是要從以性養正,從修誠開始,七情六欲和五髒相通的理論,調養身心要“一心清靜,寡欲少貪”,實際上這就是天人合一。
從周太穀的遺著中可以看出來,他的學問裏有易學,什麼河圖、象數,他還非常推崇宋明理學,什麼程、朱、陸,還精通佛、道,所以,太穀學派是綜合三教,當然比較多的還是對道教的引入,形成的一個儒家學派。
因為太穀學派的內部文獻不好找,所以早期的學者大多試圖通過研究太穀學派重要的傳人來研究學派的思想,比如劉鶚、李光炘、張積中和黃葆年等。劉鶚就明確表達過三教合一的思想,李光炘、張積中、黃葆年等也都有類似的說法,可見三教合一的思想是太穀學派所接受的。
李光炘在南方傳道,對佛學文化吸收了很多,甚至對某些思想加以改變,另立新說,比如正法眼藏、根塵、果報等等,甚至還重新定義阿彌陀佛,說這就是三教一家的意思。李光炘對周太穀的聖功之學進行過總結,說佛道傳承不絕,代有聖賢,今天有龍門派和念佛宗(淨土宗),師傅則在佛道二教的基礎上創立了聖功,聖功就是脫胎於佛道二教的,所以理學家說佛、道是異端是不對滴。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李光炘深入研究後,提出了用道教的“心息相依”,佛教的“轉識成智”來完善聖功。
心息相依前麵講到過,是南宗的秘法,李光炘研究出了一套修煉功法並傳給弟子,按他的功法修煉就能夠“心息相依,真不死也”。近年來作相關研究的學者非常多,有興趣的道友可以找找相關資料看一看。據說李光炘和張積中以易經為基礎,還開創過一套“目誠”的修煉功法,教給弟子們修煉,據說可以成仙。
轉識成智則屬於大乘佛教的內容,個人對這些完全是外行白,隻是知道大概就是通過修行禪觀把八識變成四智的意思。八識道友們都知道,其中眼、耳、鼻、舌、身轉化為成所作智,意識轉化為妙觀察識,末那識轉化為平等性智,阿賴耶識轉化為大圓鏡智,這就是八識對應的四智。不過李光炘是從禪宗的見性成佛的角度來分析轉識成智的,而且很巧妙地把定慧不二、直指人心和道教的心息相依聯係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