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家人(1 / 3)

第一章一家人

“風裏去,雨裏來,帶著一身的塵埃!”

開著幾萬塊錢的二手車,車窗外不停掠過熟悉又陌生的景色,聽著這首歌,眼淚不知不覺間模糊了王正的雙眼。

這是自己魂牽夢繞的家鄉啊!

意外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等王正再次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了一堆稻草上麵,除了肚子餓得咕咕叫外,身上居然沒有其他什麼不適的感覺。

爬起身後,王正驚訝的發現自己的視線居然降低了,看東西好像也變大了一點,看了看身上居然是一套破舊的棉襖棉褲,腳上一雙破洞膠鞋,露出黑漆漆的大腳趾。

同時王正也發現自己的手腳變小了,個頭也變矮了,趕緊跑到田邊照了一下,倒影中的自己居然變成了十四五歲的樣子,王正小時候因為營養不良,十四五歲依然小小一個。

起身打量了一下山勢,確實是自己記憶中老家附近的田土。

同樣的陽光,同樣的氣溫。

同樣的田野卻不再荒草萋萋,反而規規整整,田中滿滿當當的蓄著水,田坎上大都種著豌豆胡豆和各種蔬菜。

腳下的打穀場不再是水泥地麵,而是變成了黃土地麵,打穀子時候漿在上麵的牛糞還有一些殘餘。

呆愣了好一會兒後,王正把身前比自己沒矮多少的稻草拉開堆在了草堆上麵。

“在這個遙遠的時代,哪怕是一個稻草,對一個家庭也是很重要的,真是一個遙遠的時代啊。”

沒有什麼不可置信,也沒有什麼感懷,沒有放聲大笑,也沒有失聲痛哭。

念叨了一句後,王正腳踩舊膠鞋,大踏步向著記憶中的家走去。

在王正看來,世間除了吃飯之外再無大事。

年少喪父,成年喪母,壯年喪妻,近三十年的顛沛流離,什麼沒有經曆過?

心?

不存在的!

真要問王正還有什麼,兩個字就能概括了。

底線。

生而為人,當有底線。

走了五分鍾,一排進深四米,十多米寬的茅草屋出現在王正的眼中。

草屋後麵一片竹林,前麵一塊壩子,一條小溪從壩子邊流過。

一個小人兒,手中拿著一根小竹棍,不停對著河溝邊的青草進行腰斬。

門口大鵝卵石上坐著一個小女娃,無聊的看著小人兒的無聊動作。

這是一個缺乏娛樂的時代,準確點來說,談娛樂有些奢侈了。

“大鍋。”

小小人看見王正驚喜的喊了一聲,(小小人吐字還不清晰)然後急匆匆的對著王正跑了過來。

“臭小子。”

王正緊走幾步把小小人抱了起來。

好輕的娃娃。

來到門口,輕柔的摸了摸小女娃枯黃的頭發,王正問道:“媽呢?”

“大哥,你回來了,媽在做飯。”

小女娃欣喜的對王正說道。

“嗯,帶著東寶在外麵玩兒。”

把小小人交給妹妹君寶,王正跨近了久別的家。

坑坑窪窪的泥地麵,不過打掃的幹幹淨淨,一張竹桌、幾張竹凳、一個竹碗櫃,就是整間屋子的所有東西。

這是王正家的正屋,也是廚房和客廳,左手邊是豬圈房,右手邊是兩間臥房,父母一間,三個孩子一間。

聽見響動,灶門邊抬起一張疲憊的女人麵孔,對著王正問道:“回來了,借到錢了嗎?”

“沒有,人家也沒錢。”

“哦。”

麻木的沉默。

王正不以為然的笑了笑,拐進臥室把米壇子裏麵的四個雞蛋全拿出來,又順手舀了一碗米。

來到廚房,王正揭開鍋蓋把米全倒了進去,再把雞蛋打在了米碗裏麵。

看到王正做的事,王媽來不及阻止,急切的喊道:“你做什麼,晚上吃那麼多做什麼,不年不節的,你還要吃雞蛋,那是留著賣錢的,日子不過了?”

王正並沒有停下動作,把四個雞蛋全部打在了碗裏麵,邊把雞蛋調散邊說道:“以後我當家,用錢給我說。”

“你當家,你懂什麼,你會過什麼日子?”

王正笑笑,沒有接話,從新拿碗抓了一些酸蘿卜和泡椒出來。

雞蛋都調散了,說再多都沒有用,王媽頹然的坐了下去,繼續燒著火。

王正把不多的雞蛋分成了兩份,一份加上水加鹽用來蒸蛋羹,一份用來炒泡椒酸蘿卜。

王媽早先煮的是紅薯稀飯,加了一碗米進去,還是紅薯稀飯,隻不過是濃稠了許多而已。

王正等稀飯滾開之後,在鍋裏麵墊了個竹格子,把雞蛋放進去蒸熟了,對王媽說道。

“把菜炒一下,多放點油。”

“說話倒輕鬆,幾下吃完了,以後等著餓死嗎,還多放點油,你是不是撞東西了?”

王正笑笑,沒接話,端著蒸蛋進了最裏麵的臥室。

看著躺在竹床上臉色蒼白的父親,王正輕輕歎了口氣,“爸起來吃東西了。”

王爸吞咽了一口蒸雞蛋,歎道:“真好吃啊,你媽怎麼舍得?”

“以後我當家。”

王正繼續用勺子喂著父親雞蛋羹。

吞咽下口中的雞蛋羹,王爸看了看王正,“這家可不好當啊。”

“我知道,您放心,我能當好。”

王爸笑了笑,沒繼續再說什麼。

晚飯是在弟妹歡快的嬉笑聲,母親埋怨的眼神中吃完的,家裏吃雞蛋的機會可不多。

洗好腳,王正躺在床上整理著思緒。

弟弟王東三歲多,,妹妹王君五歲多,兩個小家夥看起來卻比實際年齡要小些,營養不良啊。

那自己就是十五歲,按記憶中自己沒借到錢反而餓暈在草堆這件事來算,這應該是農曆八二年十一月,新曆就八三年了。

母親宣雲三十八歲,父親王建四十三歲,兩人看起來卻像五十多的人,特別是父親,更顯蒼老。

按原軌跡發展下去,過不多久父親就沒了,等父親走後,擔子就會全壓在母親身上。

那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同樣挺不了兩年,然後就到自己了。

感謝袁老,讓自己在人均田加土加柴山一起隻有八分地的地方,養活了自己和弟妹三人。

其實父親並沒有什麼大病,每次看病來來回回也就是那些藥,補氣補血什麼的。

根本的問題還是勞累過度,加上營養不良導致的。

說到底還是得吃肉啊,與其吃那些藥,王正認為,不如吃好喝好,高高興興的,比什麼都好。

隻要有錢就行。

國家已經開放了,王正現在卻不能跑出去,年紀隻是一方麵,關鍵是父親的身體,讓王正不能遠遊。

抬頭看著房頂白膠布透出的微弱白光,王正穿上衣服膠鞋起身走了出去。

也許是今天的大太陽照散了烏雲,天上難得的出現了冬日的月亮,看月亮圓度,應該是十五左右。

還有十多天就要過年了啊。

小孩盼過年,大人盼種田。

一身債務怎麼過年啊?

王正苦笑了一下,男人難道就真該麵對慘淡的人生?

隨手在屋簷下拿了一塊厚實的竹塊,王正來到竹林邊對著泥土翹了起來。

一種比芋頭小很多倍的植物,地下同樣會長芋頭一樣的小塊莖。

當地叫做麻芋,比蓮子還小些的塊莖,隻要放在嘴裏嚼幾下,不用吞下去,一顆就能讓人整個口腔失去知覺。

第二章除害

山城的丘陵地形造就了無數美輪美奐的梯田。

在丘陵上的叫幹田,因為容易缺水也稱為旱田,兩個丘陵中間的叫溝田,丘陵多沁水,溝田自然不會缺水。

不但不缺水,而且還一直有水從田缺口流水出去,為此,在施肥的時候,溝田還必須重起一條排水溝,免得田裏麵的肥力流失。

王正挖了幾十顆麻芋裝進衣兜裏麵後,帶上剛撿的破碗,借著月色就在附近的溝田轉了起來。

月色銀白,映照在平靜的水麵上,一陣微風吹來,吹皺了水中月,吹起了波光粼粼。

走在種滿豌豆苗的田坎上,王正的心情一下就好了起來。

沒多久就找到了好幾塊連在一起,已經犁好並耙平整的溝田。

看了看附近並沒有人家,估算了一下,六塊連在一起的溝田有十來畝的樣子,這在丘陵地形來說已經算是難得的大田了,王正滿意的點了點頭。

在沒怎麼使用農藥,也沒有電瓶等高科技的年代,田裏麵的生態非常好,薄薄的一層水能看見大大小小的鯽魚在遊動了。

把破碗拿出來,估摸了一下田的大小,王正放了六顆麻芋進碗裏麵搗碎,然後放入幹泥巴進去繼續搗。

直到麻芋的汁液與泥巴徹底融合後,王正再抓起泥巴一邊揉細均勻的一邊往田裏麵撒。

下好麻芋,洗手的時候順便使勁攪動幾下好讓麻芋的藥效盡量鋪滿整塊田後,王正才起身回去。

現在王正所處的地方還沒有通電,家裏連手電筒都沒有。

回到家後,王正隻好用幹竹篾綁了一個火把。

響動聲驚醒了家人,王媽問道:“你大晚上不睡覺幹嘛呢?”

“做個火把照點黃鱔。”王正一邊在灶裏引火,一邊回道。

“毛病,那麼冷的天,照什麼黃鱔?”

沒有理會母親的責備,點燃火把,王正拿了一個水桶就準備出門。

這時妹妹君寶跑出來小聲喊道:“哥,我跟你去,我幫你提桶。”

本想訓斥,可看著火光映照下,妹妹希翼的眼神,王正點了點頭,“把鞋穿上,背上竹背篼,動作快些。”

王正大步向前,王君在身後背著背篼小手抓著兩根背係,小跑跟著,“哥,幹啥讓我穿鞋啊,我不用下田嗎?”

“不用,在邊上看看就好。”

“哦。”參與深度不足,王君有點失落。

來到田邊,王正彎腰看了下田裏麵的情況,泥鰍黃鱔已經跑出來,鯽魚也浮在了水麵上,冬天的魚不愛動彈,就是放水也不怎麼跑。

不過由於時間不長的緣故,都還比較鮮活。

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如果真等死了,就不值錢了,雖然這樣難抓一點,可王正不缺這點技術。

“就在田坎上玩兒。”

叮囑了妹妹一聲,王正開始下水抓魚。

把火把湊近水麵,彎著腰,提著桶,王正快速而又鎮定的巡視著水中。

鯽魚不管大小,泥鰍黃鱔隻要有筷子大,通通不放過,管它那麼多,撿到桶裏麵不是錢就是菜。

隻是一小部分田而已,就不要說什麼生態了,又不是河流水庫之類的。

而且在這時代,黃鱔這種東西完全是害蟲,發水的時候,時不時就有因為黃鱔洞,而把田坎衝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