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在遠古時代還沒有文字,先民們隻能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記事。
因為受限於教育的時間成本,那時候不像現在吃的這麼飽有空水文,100字的內容硬是寫一萬字的論文出來。
白天大家忙著打獵摘野果吃,也就晚上山洞裏考古才有一點點時間學習。
所以人們把知識做減法,最終得出這個天地最核心的變化,無非就是白天黑夜。
白天陽光溫暖,夜晚陰冷,這便是最早的陰陽觀念。
慢慢的人們發現白天影子會有長短變化,而這個影子的長短變化經曆過很多個太陽月亮之後,會周而複始循環。
於是便用木炭把每天棍子的影子的長短記了下來,也許過了很久,幾代人或者幾十代人,反正時間對原始人沒什麼意義。
他們發現有一天的影子最短;而有一天影子最長;這由短變長的過程中,有一天白天黑夜一樣長;在由長變短的過程中也有一天白天黑夜一樣長。”
“哈哈,然後原始人把最短那天叫做冬至,把最長那天叫做夏至,然後春分秋分也定了!”
“也許沒這麼快,一開始隻定了冬至和夏至,因為在先天八卦出現之前先出現—代表陽,--代表陰。
那時候沒有文字,如果要表示出春分秋分比較困難,所以隻能從陰陽變成四象,少陰,少陽,老陰,老陽。”
“嗯……這個過程能不能說詳細點?”
“—代表陽,--代表陰,現在要多個半陰半陽的出來那怎麼用—和--表現出來?
首先都加,比如原來是‘⚊’來表示的,改成‘⚌’來表示,原來‘⚋’的,現在用‘⚏’來表示,這樣是不是就多了⚎和⚍兩種組合來表示春分和秋分?
當然那時候還不叫春分秋分,而是叫做⚎和⚍。
因為變化都是從內部先開始的,⚍就是從陽到陰,⚎就是從陰到陽。
隨著人類的發展,慢慢的四象也不夠用了,不過已經加過一次就知道怎麼做了,就變成了先天八卦。
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後期社會又發展,先天八卦的陰陽二氣也不夠用了,於是又繼續疊加,這次是直接把兩個先天八卦疊在一起,成為後天八卦,這樣就多了,有64個。
這64個後天八卦基本上夠用了,所以現在也沒有繼續疊加。
所以算命使用到後天八卦,而後天八卦來自先天八卦的疊加,先天八卦來自陰陽二氣(爻)的疊加,陰陽二氣就是白天黑夜的變化。
所以二十四節氣不是一下就有的,畢竟後天八卦都是周文王時期才疊出來的,後來孔子在《周易》才詳細把各種含義詳細加上去歸納總結。
所以五十知天命不是說到了五十歲就知道老天爺了,是孔子五十歲才學周易,他才說他知曉了天地間的道理。
現在一些人別說五十歲了,輪回轉世幾十輩子也不知天命,還是活得和蛆蟲差不多,整日隻懂得吃和繁殖。”
“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們文化的根啊!我們是這個世界上僅存的農耕文明,古代皇帝都要春耕,皇後都要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