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這是,難道是工地上出了事兒?”
下意識的,張元林以為是出了事故,不然沒道理大晚上的出動這麼多人。
本來白天幹活就夠累的了,吃過飯肯定都想好好休息,如果不是有什麼特殊的情況發生,想來沒人願意這麼晚了還跑出來折騰。
最關鍵的是,從集體宿舍跑出來的人雜七雜八,什麼工種都有,要知道他們都在不同的地方進行單獨作業,根本沒道理這麼多人集體出動。
難道說,出了事的地方不止一個?
這不應該啊,自己設定的改革計劃雖然要推翻原有的設施,但是每一步都建立在安全合規的基礎上,怎麼都不可能置人命關天的事情於不顧。
有風險的事情肯定會小心謹慎的應對,要是拿不準主意寧可暫停放棄,這也是張元林做事的一貫準則。
想到這裏,張元林的心情變得沉重緊張,沒有再多想,趕緊披上衣服就出了門。
等追上了大部隊,張元林卻發現這幫人三倆成群,歡聲笑語,哪裏有一丁點出了事兒的樣子。
這讓張元林非常不理解,隻得抓一個人問問具體是什麼情況。
一看是張元林攔路,扛著工具的工人眼睛一亮,連忙上前感謝道:
“張師傅,您對我們真的太好了,為了幫大家解決困難,特地請了婁家來幫助我們,對於您的恩情,大家夥兒是沒齒難忘,可我們拿不出錢給您,就隻能替您多做事,多幹活。”
很快陸陸續續有人注意到張元林的到來,紛紛向他靠攏,訴說著對張元林的感激。
聽到大家的解釋,張元林總算是明白了他們大晚上扛著家夥事兒要去做什麼,並非是出了大事故,而是他們為了償還恩情選擇自願加班!
這讓張元林感到十分的欣慰,看樣子他選人的眼光還不錯,來的都是些有情有義的真漢子,這些人知恩圖報,張元林自然會更加用心的去培養他們。
雖然這次出來跟著張元林是打白工,不拿一分錢,但是跟著張元林學到的進階本領將來回去以後隨便去哪裏都能夠獨當一麵,成為他們競爭上崗的明顯優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多年以後,他們會比現在更加的感激張元林的大恩大德。
除此之外,還令張元林感到意外的是婁家的態度。
在出發前,張元林和婁半城有過一段私密的談話,沒有什麼過於沉重的話題,更像是老友對老友臨行前的道別和叮囑。
最開始婁半城的意思是張元林在外麵遇到了任何困難都可以找地方用電話或者信件與他聯絡,隻要是婁家能觸及到的地方,婁家就一定會全力以赴的伸出援手,或者是第一時間疏通關係給予相應的幫助。
張元林表麵上答應下來,實則並沒有太放在心上,他當隻是婁家的善意,或者說習慣性的客氣幾句。
畢竟出了四九城,婁家的名頭就不怎麼好用了,更何況現在已經不是從前,並非以某個家族的能量就能輕易左右地方官員的決策,尤其是涉及到國家層麵的決策,那些家族的影響力就更小了。
但根據這些工人農民們接收到的回信來看,婁家對他張元林的提醒十分重視,也認認真真的的落實到位,沒有絲毫的馬虎。
所以張元林感到意外,他沒想到婁家會這麼聽自己的話。
“嗯,看樣子婁家背地裏遇到的麻煩比我想象中的要多,不然也不會對我的隨口一提如此聽勸,有點死馬當活馬醫的味道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婁家願意聽我的話說明他們很信任我,既然如此,那不如來做一筆對大家都好的公平的交易。”
“正好全國推改革搞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你婁家早晚要碰到大麻煩,守著那些家產沒啥意思,最後都得被收走,還是拿出來做口碑更劃算,拿錢消災嘛,這樣對大家都有好處!”
張元林心裏想著,決定抽個時間給婁家寫封信,內容的開頭寫上工人農民們對他們婁家伸出援手表示萬分感謝,接著告訴他們要繼續行善,做好事不能停,其次就是旁敲側擊的提醒他們再大方些,主動提供更多的金錢和物資支持全國範圍的上山下鄉。
如果婁家人真心的信任他張元林,那就肯定會照著提示去辦,這樣做不敢說可以保住婁家絲毫不受曆史洪流的衝刷影響,但最起碼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
婁家擁有雄厚的底蘊,隻要不受到致命傷,不被一刀切,將來留在內陸並且重新崛起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張元林雖然已經對未來的發展做好了充分的規劃,但也明白獨木難支,一個人挑戰全世界的難度,條件允許的話,肯定是需要盟友來分擔壓力的,像婁家這樣的大家族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回過神來,張元林看向眼前幹勁十足的工人和農民,知道這時候不應該阻止他們,以免壞了士氣,影響他們的積極性,便叮囑道:
“行,你們肯賣力的幹活兒,咱們也能盡快的把這第一個項目順利完工,往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來,幹好了這個項目大家一起回家休息休息,看望一下家人,然後再繼續第二個項目。”
“雖說是參與上山下鄉的行動,但我有我的想法,上頭的領導也同意讓我用我的方式帶領你們做事,這是對我的信任,也是對大家的信任,所以各位一定要安全作業,不可出現一絲一毫的意外!”
按照組織上的意見和管理條例,所謂的上山下鄉是要去某個地方呆上很長一段時間的,如果像一陣風一樣來了又走,那是不可能成事兒的,也更別提搞成績做貢獻了。
可張元林有他自己的計劃和打算,按部就班的出來上山下鄉,說難聽點也是在混日子,原本當地的條件和水平如何,不可能因為多點人來幫忙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想要走出新的路子來還得有人頂上去搞發展搞創新。
就像陳書記帶領的那一隊,他們打算圍繞著四九城的供需來做事,這樣注定不會有什麼大成就,也不可能做出成績來。
而其他人根據命令到指定地點去上山下鄉,一樣是沒有個人想法的,如果不能讓當地發生改變,那就沒辦法離開,這麼一來,不到最後運動結束都走不了。
張元林就不一樣了,他要敢為人先,從一開始就是奔著改革和發展去的,說是帶頭參與上山下鄉,實際上也隻是借這項運動,這個機會大展身手,順便推進全國各地的生產以及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