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國立農業研究所(2 / 2)

紀心瑤經曆過那麼多的時空,她知道這個想法在未來一定會成為主流的,傳統農業會不停地向現代農業轉型,剛開始隻是機械化,慢慢能實現智能化,這是進程是緩慢而曲折的。

隻有像獅城這樣的國家才喜歡研究這種科技,因為近年來的戰爭,以進口為主的糧食安全受到了威脅,所以必須要在農業上尋找到突破點才行。華國這樣的大國,地大物博,已經過了最貧困的時期了,基本上就不用再擔心這個問題。

“這樣的理念真的很先進,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嗎?”紀心瑤為了後麵能順理成章地得到大米,於是發揮著恭維技能。

“我們這裏主要使用控製環境耕種技術,讓所有環境因素都可以控製,所以無懼氣候變化。垂直農場內的農作物不是種植在泥土中,而是養殖在聚氨酯海綿的替代原料、生物降解性的泥炭苔、或是黏土顆粒的無機材料裏;透過水培或氣培係統,向農作物輸送營養配方,直接讓根部吸收以促進生長。”

眾人換好了防護裝備,孫顯超帶著他們走了進去,繼續介紹起來。

“室內垂直農場配備大量實驗室級傳感器,負責監察植物的生長變化,並收集溫度、濕度、土壤養分等環境數據,再經由ai人工智能進行分析,得出需微調改善之處,從而調控養分供應與生長環境,以提高農產量和維持穩定質量。”

進了垂直農場,紀心瑤主動提道,“我也有在其他新聞上看到過其他國家在搞垂直農場,獅城國立農業研究所和其他地方最大的差別就是其他地方隻能種出綠葉菜,而獅城國立農業研究所可以種出來稻子對吧?可以詳細和我們講講這一方麵嗎?”

“可以呀,我帶你們去看看。”

很快,孫顯超就帶著兩人去到了大稻區。

“這裏是我們的研究人員先在溫室中培育特種稻苗。這款特種稻米較常見的品種矮小,適合在較擁擠的環境中成長。它不僅具有抗蟲害能力,還兼備良好的耐旱性,可在2個星期沒水灌溉的情況下繼續生長。同時,其生長周期短至4個月,一年就可以有3次收成。”

他說完,又指了指頭頂上。m.X520xs.Com

“當稻苗發芽後,便會被轉送到6層樓高的垂直農場,試驗中的稻苗被栽種在頂層大約兩平方米大小的土壤中。使用精密滴灌係統,精準調控水與養分供應,直接輸送到稻苗根部。種植區設有傳感器,藉由物聯網與人工智能係統,監測稻米的生長狀態與環境變化,一旦發現環境變得高溫幹燥,即會自動調整灌溉。因此,工作人員每周隻需到場檢查一次,確保農場裝置運作正常即可,令人力成本得以大幅減省。”

孫顯超驕傲地向紀心瑤介紹道。

紀心瑤看著他那麼高興的樣子,於是問道,“這其中是不是也有孫博士的一份功勞?”

孫顯超笑得有些靦腆,“對,我也是研究團隊中的人。”

紀心瑤輕輕地鼓起了掌,就像是吉祥物一樣,因為穿著防護設備,不敢太大力。

“孫博士好了不起呀。是這樣的,我們節目的主旨其實就是節約糧食,所以需要收集別人已經不需要了的食物。請問這種大米有你們已經不需要了的嗎?”

。您提供大神卿顏的戀綜後我靠虐渣爆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