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點鍾,舞獅隊就穿戴齊整,在廣場上擺開四張大鼓,敲鑼打鼓,鼓聲震天響,氣氛立刻熱鬧起來。
四個舞獅人,兩兩一組,也把獅皮披掛上身,兩隻獅子便舞動起來了。
舞獅子是本村的一大娛樂方式。
徐楓記得很小的時候,每天晚上,村子裏唯一熱鬧的地方就是生產隊的一個破窯洞裏,那時照明還是靠煤油燈。
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愛舞獅的老者在教下一代年輕人學習舞獅。
剛開始是騰挪跳躍,後來是上兩根板凳上練習。
等到配合的兩人把板凳也走熟了,就在板凳上再加一把很大的羅圈椅子,用繩子綁緊了。
練習者就在羅圈椅子那窄窄的羅圈上小心翼翼地練習走動。
等走動地非常熟練,如履平地的時候,就練習在羅圈上一個人把另一個舞獅者抱起,舉過頭頂。
這是最難的動作,也是舞獅者最精彩之處。
每每從上邊摔下來,引得眾人一聲驚呼,摔得鼻青臉腫,但還上去繼續練。
徐家村人就是這樣一代教著一代,傳承著舞獅的絕學。
正是有了這一代代人的堅持,這舞獅就在十裏八鄉出了名,每每誰家辦事想熱鬧時,就讓舞獅隊上場。
大鼓是舞獅隊的靈魂。舞獅必配大鼓,隻有那震天響的咚咚的大鼓擂起,獅子才盛裝出場。等獅子玩累了,就是大鼓的表演了。
擂大鼓也是一門絕活,四個大鼓四角擺成正方形。隨著領鼓的掄起鼓捶,在牛皮大鼓上咚咚兩聲敲響。
下邊四人就合著鼓拍擂起來,這是擂鼓人的莊嚴時刻,他們神情專注,合著鼓譜,讓鼓捶在空中翻舞,對角拋捶,合著節拍,對角接住,穩穩落於手掌,他們可以鼓聲不停,節拍不斷,鼓捶在空中交換多次。
這確實是個技術活。
所謂熟能生巧,大概就是這樣吧。
他們平時去給誰家演了,也就圖個樂嗬,結束吃飽喝足,一人分包煙就行。
十點半,祭拜開始,在山前把剛殺好的豬供上,前麵再擺上供品,點香祭拜。
四爺煞有介事地領著徐楓跪拜。徐楓隻管照做。
隨後,鞭炮齊鳴,獅子繞圈表演,擂鼓聲震天響。
挖掘機破土動工。
等祭拜完畢。那邊
舞獅者和擂鼓又拉到廣場,繼續表演。
這邊祭拜了的豬,抬過來,殺豬的熟練地剔骨切塊,遞給這邊切肉者,十幾把鋒利的菜刀迅速把肉塊成片,一會兒兩大盆豬肉片已成。
掌勺者起鍋燒油,鍋是大殺豬鍋。
燒火者把火燒得很旺,肉片入鍋,發出滋滋啦啦的聲音,不一會,肉片便在鍋中變得油汪汪亮閃閃,加入調料,等肉七分熟時兌入各種菜肴,蓋上蓋子,加大火再燉上十幾分鍾,一鍋大肉燴菜成了。
先用勺子舀出幾盆,
把燴菜舀入幾個大盆中,最後四人把鍋抬起,把菜倒幹淨。
再重複炒另一鍋燴菜。
饃是徐楓讓二狗在鎮上買的現成的白蒸饃,買了一千五百個。
一頭大肥豬,加上各種配菜,炒了四大殺豬鍋燴菜,滾了幾鍋米湯。
震天響的鼓聲,把人的心敲得都產生了共鳴,仿佛要跳出來似的。
徐楓娘今天是最風光的時刻,人們都把讚賞和羨慕的眼光投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