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恪治國的第二項重要措施是興辦教育,培養人才。在他的讚導下,齊國恢複了太學和地方各級學校,廣修學宮,聘任學者執教,並強製公卿以下子孫入學。蕭恪每月親臨太學一次,考問諸生經義,品評優劣,並與博士等教官講論學問,以督察學校教育,擴大號召力和影響力。蕭恪曾親率王侯公卿大夫士之長子祭祀孔子,宣揚儒教。這樣,先進的漢族傳統文化在北方很快得到複蘇和振興,而官僚後備隊伍的培養工作也走上了正規化。
其三,調整民族關係,促進民族融合。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國家,氐族又是少數民族中較小的一個。前秦國內存在著氐漢之間的矛盾,也存在著氐與其他少數民族的矛盾。所以蕭恪廢除了胡漢分治之法,確立了“黎元應撫,夷狄應和”的基本國策,諸族雜居,互相融合。有人別有用心地建議蕭恪把西北氐族各部盡遷入京城,而將關中各族大戶驅逐到邊地,蕭恪便將其人處死。邊將賈雍所部攻掠匈奴,立被罷官。於是,匈奴、鮮卑、烏桓、羌、羯諸族紛紛歸服,有才幹者皆被委以要職,“四夷賓服,湊集關中,四方種人,皆奇貌異色”。
其四,興修水利,獎勵農桑,努力發展社會生產。為解決關中少雨易旱問題,蕭恪征調豪富僮仆三萬人開涇水上遊,鑿山起堤,疏通溝渠,以灌溉梯田及鹽堿地,“百姓賴其利”。又通過召還流民、徙民入關等途徑增加農業勞動力,並注意節約開支、降低官僚俸祿、減免部分租稅,以減輕人民負擔。蕭恪還經常派員巡察地方,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獎勵努力種田的農民。於是,荒蕪多年的田地重長五穀,空廢多年的倉庫又滿帛粟,齊國立國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了。
第五因為蕭恪自從戰勝秦軍後加之秦軍俘虜與幽州本有軍士共計十萬有餘,由此就導致很多田地因為家中沒有壯丁之故而無人去耕種,而蕭恪治軍的原則也就是在精不在多,所以開始裁汰一些年齡老邁的一些士兵,與家中沒有什麼勞動力的士兵共計五萬,而剩下的那五萬精銳蕭恪就由自己調教,很快這五萬精銳便如重獲新生一般,以後為蕭恪攻打天下奠定了基礎。同時由於從小在軍營長大的關係,所以蕭恪知道軍中很多士兵都有著很強的性需求,所以蕭恪就命令五千喪夫且沒有耕田的寡婦作為營妓,平常讓他們為軍隊洗衣做飯,而晚上就為軍隊官兵提供性服務的。為此蕭恪手下的那五萬人實力大大的得到增強。
在蕭恪的主持下,革新措施帶來了一派嶄新氣象。當時齊國安定清平,家給人足,“自幽州至於長安,皆夾路樹槐柳,二十裏一亭,四十裏一驛,旅行者取給於途,工商賈販於道”。百姓歌唱道:“長安大街,楊槐蔥蘢;下馳華車,上棲鸞鳳;英才雲集,誨我百姓。”“兵強國富,垂及升平,蕭恪之力也。”
至此齊國真正百姓齊心力爭上流,而且蕭恪也逐漸的將目光轉向了中原地帶,平常也開始了對中原各國的交流。所以開始了對中原國家的訪問以探實情,第一站就到了中原大國晉國,不過齊國與晉國素無交集,正在蕭恪犯難無人引薦的時候,突然有一人帶著數百鐵騎朝自己奔來,蕭恪一驚,正不知是福還是禍。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集——石崇鬥富